• 27阅读
  • 0回复

奥地利关于中立政策的辩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6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奥地利关于中立政策的辩论
本报记者 江建国
11月6日,奥地利外交部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四个战胜国美苏英法发出照会,宣布1955年《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部分条款已经过时,予以废止。同日,奥地利政府部长会议作出相应的决议。四大国对此都没有表示异议。这样,一年多来奥地利国内对其永久中立的基本国策的一场大辩论就此暂时告一段落。
战前,奥地利被希特勒吞并,战争中站在法西斯德国一边,因此大战结束后同德国一样被四大国分区占领。1955年5月四个占领国和奥签订和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四大国的占领军撤出奥地利;同时对它在军备和与德国的关系方面作了一些限制。例如第4条禁止奥地利与德国结成任何形式的政治和经济联盟,第12—16条规定奥地利不得拥有一系列重型武器,不得拥有德国生产的战争物资等。这次奥地利宣布过时作废的部分条款主要就是第12—16条。
促使奥地利作出上述决定的直接原因是德国的重新统一。奥地利许多政界人士认为,既然四大国解除了对德国的限制,奥地利便应该获得完全的主权。另一方面,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也促使奥地利意识到,它在战后的永久中立地位与目前的欧洲格局不相适应,而且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某种障碍。去年7月申请加入欧共体受阻后,奥地利国内爆发了关于是否要坚持中立、坚持作为立国基石的国家条约的大辩论。
其实,1955年的国家条约并没有规定奥地利必须永久中立。永久中立的思想是当年4月奥地利在和苏联签署莫斯科备忘录中首次提出的。同年10月,奥国民议会通过了永久中立法。事实上,奥地利确实中立是苏联同意国家条约并从奥地利撤军的前提,两者是一个整体。这个许诺和后来的国家条约使奥地利避免了像德国战后一样的分裂局面。
当时对永久中立的解释本来是严格限定在军事领域的,主要是不参加军事同盟,不允许外国在奥地利建立军事基地,并不涉及其他领域。但在东西方严重对峙的冷战时代,奥地利在实际执行中远远超出这一限定含义。美苏争夺的中心在欧洲。奥地利作为这个地区的一个中立国,它既是双方对峙的“缓冲区”,又是联系的桥梁。此外,奥地利也觉得永久中立地位在“苏联军事威胁”面前是维护自身安全的有效手段。中立在当时提高了奥地利的国际地位。
在这场辩论中许多人指出,在欧洲格局发生变化后,永久中立就失去意义。一旦欧洲的集体安全体系建立起来,中立国在其中是没有位置的。人们甚至把问题提到要欧共体成员资格还是要中立的高度。但更多的人,包括奥地利政府认为,全面放弃中立不利于奥地利的国际形象,最好的办法是重新解释中立,即回到当年所声明的严格的军事意义上去,逐渐扩大自己的外交行动自由,为加入欧洲统一进程创造条件。也有人主张,让国家条约悄悄寿终正寝更加合适。一年来的辩论虽然没有导致最终放弃中立,但各方在下述一点取得共识:中立是手段,不是终极目标。
奥地利关于中立的辩论在欧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9月21日,芬兰在“二加四”条约签订之后照会苏联,提出废止1948年芬苏友好条约中有关共同对付来自德国可能的入侵的条款,同时废除1947年和约中对芬兰军队数量的限制和禁止购买德、日飞机的限制。瑞典三军最高司令提出瑞典应该自由结盟。瑞士外交部也提出一份报告,探讨瑞士中立的含义。这一切表明,欧洲局势的演变正在促使中立国家探索自己在新格局中的位置。
                    (本报波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