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南极,升起一颗中国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08
第3版(综合)
专栏:

  南极,升起一颗中国星
新华社记者 张继民 陈金武
铭刻历史的7个月时光,世界注目的6300公里路程;跋涉过苍茫无际的冰雪旷原,战胜了千百次狂暴的风雪袭击……一支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英雄考察队,驱赶着无数的艰险和死亡,终于安全抵达了考察的目的地——苏联和平站。
6名勇敢的开拓者,其中包括我国的秦大河,将1990年3月3日铸成全世界永远难忘的丰碑,用人类的勇气、智慧和脚步,宣告了地球上最后的一次征服!
他们分别带着中、美、苏、法、英、日6个国家人民的希望,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进一步唤起国际社会和平利用南极的热情,使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永远成为一块净土。
    艰难的远征
1989年7月28日,南极半岛拉尔森冰架北端,蓝天白云下,阳光普照的雪原,闪着刺目的光。一声号令,41条爱斯基摩狗拉着雪橇向前猛然冲去,几名忙于拍照的记者躲闪不及,摔翻在地。一次伟大的征服,就这样在不可遏制的欲望中开始了。
狗群狂奔,溅起雪尘飞扬;雪橇飞驰,如快艇破浪。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所43岁的副研究员秦大河尽管多年与冰雪为伴,却从来没有在雪原上作过长途跋涉。滑雪技术欠佳,是他的一大劣势。看着队友疾飞而去,他猛撑雪杖,大汗淋漓,仍然被甩在后边。国外报刊上的照片,记录了他滑雪摔跤的狼狈情景:雪杖飞落,滚出老远。然而,秦大河咬紧牙关紧紧追赶,有时不得不手抓雪橇,拖着滑行。他在行中学,学中行,掌握了滑雪技术。去年9月,他从南极写给记者的来信中说:“从8月12日起,我已能全天、全程滑雪了!”这是他横贯南极的第一个胜利。
南极纵横交错的冰隙,积雪覆盖的暗沟,深达数米直至数十米,就像魔鬼咧开可怕的大嘴正等待着秦大河和他的队友们。
一部现场录像,展示了横穿队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遭遇:雪橇横在一条近2尺宽的冰隙上,两名考察队员趴在冰隙两侧,将手臂伸入冰隙,水中捞月似地将一只坠入裂隙的花狗提了上来。这只狗依偎在队员的膝下,一副惊魂未定的神态。
9月上旬的一天,暴风骤起,雪浪横飞,能见度只有十多米。秦大河和另一名队员驾驭着雪橇冲在前面,其他队友未跟上,双方失去了联系。为防被暴风卷走,秦大河立即刨冰挖坑,趴在里面,用无线电与站上联系。站上的队友得知后,系结了所有绳子,拴住一个队友,进行“推磨”式的寻找,终于找到了他。他们又一起“推磨”,花了整整两小时,终于找到了掉队的队友。
南极,最低温度达零下88.3摄氏度。虽然御寒装备齐全,但冻伤仍然给横穿队员留下无情的印记。秦大河去年11月写给友人的信中也直言道:“我的脸上,冻伤也很严重。”
大雪多次埋掉沿途事先设置的食品点,狗食供应频频告急,强健的狗一天天在虚弱,14只狗被运回长城站,有的在饥寒交迫中倒毙在南极冰原中。
    我代表中国
出征前,秦大河曾对记者说,到达极点是他的梦想之一。去年12月12日,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极点的3天休整,是何等的难得啊!只有这时,秦大河才有更多的时间思念遥远的祖国和亲人。
他郑重地给所党委写了工作和思想汇报,又给双双年届80高龄的父母写了请安的信,还以愧疚的心情给妻子写了家书。那还是去年6月3日,在甘肃省人民医院任主治医师的妻子周钦珂,不幸被汽车撞伤,脊柱压缩性骨折,躺在医院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是多么需要丈夫的照顾和温存啊!
从起点到极点,只是征途的一半。距目的地和平站还有300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海拔3000至4000米的南极高原。这里历来被探险家视为不可接近的地区,从未有人敢于涉足。
接近3月,南极的寒季将至,零下60摄氏度的低温需要他们去克服。风暴将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秦大河行前说过,如果不能在3月初到达终点,那将可能与死神接吻。
在这次横穿南极大陆的考察中,秦大河和苏联队员还担负着科考任务。每天宿营时已经极度疲劳。队友们休息了,秦大河扛着冰钻,拿着雪铲,离开帐篷去采冰雪样品。途中,他采集的数万瓶雪样已运回我国长城站。分析这些样品,将对南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3月3日,当6名考察队员,身佩各自的国旗,出现在东南极和平站时,传来了中国总理李鹏的贺电:“在你们胜利到达此次横穿南极大陆的终点站——苏联和平站时,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在过去7个月中,你们不畏艰难险阻,翻越雪岭冰隙,横穿南极大陆6300公里,揭开了南极考察史上光辉的一页。你们的壮举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注目与尊敬。”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想起秦大河信中说过的话:“我不仅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海外华人,代表了发展中国家……”
在伟大的南极事业中,活跃着中国人的身影。南极,升起了一颗中国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