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中国海带身世不凡——来自青岛“海洋科学城”的趣闻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海带身世不凡
——来自青岛“海洋科学城”的趣闻之一
新华社记者 张荣大
海带,是一种老少爱吃的大众疗效海产品。但它的身世有一点鲜为人知。1963年前我国还根本不生产海带,而今,中国的海带干品已年产2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多半,跃为世界之冠。
据文献记载,早在1500年前,我国就从朝鲜进口海带,几百年前转向从日本进口。到解放初,我国每年要从日本进口海带大约1.5万吨,最多时4万多吨。
我国海区何时何地开始生长海带之谜,被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揭开了。他考证认为,1927年日本侵占大连,从海上运送木料,有的木料粘上了海带孢子,被一起携带到大连海区,长成了海带。到1940年,海带传到烟台,1951年又移种到青岛,但产量寥寥无几。解放前到解放初,一般年景产海带干品仅几吨,最高也只有60吨。
在海带靠进口的年月,身价高得出奇。解放初1斤大虾才值一毛五、六分钱,而1斤海带卖一块多钱。尤其在大脖子病高发地区,视海带为灵丹妙药,最上等的海珍品。
我国海岸线绵延18000公里,为什么自古以来没有海带的容身之地?海洋科学家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得出结论,万物生长都有必要的条件,海带是一种喜欢低温的孢子植物,在5℃至13℃的海水中生长最好,超过二十六七度就“热”死了。我国海区由于夏天水温经常超过二十六七度,又加上北方海区是少氮的瘦水区,海带自然无生存之地。
自然生的海带是秋天放孢子,长成海带苗要两个多月,再过四、五个月就可以收获了。人工养殖海带首先要解决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育苗的问题。
如果始终框在海带秋天放孢育苗的老思路上,种海带难以度夏,哪来的孢子,哪来的苗,人工养殖海带就落空了。科学家们陷入苦思冥想之中。
对中国藻类分布、形态生活史研究很深的曾呈奎,细心地观察种海带初夏的变化情况,发现海带晚春夏天也放孢子,思路一下子给打开了,能不能用夏苗代替秋苗?这个新思想将人工养殖海带引向了成功之路。
曾呈奎与他的助手吴超元、孙国玉等采取海带夏苗人工低温培育法,在灯光照明的冰箱中成功地培育出了海带夏苗并安全度过炎热的夏天,为海带人工养殖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为了降低成本,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水产养殖研究所分别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朱树屏教授的倡导下,先后将灯光育苗发展为自然光育苗,建起类似玻璃温室的立体式和梯田式自然光育苗室。他们在低温活水的育苗室中采取低温培育夏苗的原理,双双获得成功,将海带人工养殖推向了完善阶段。随后,全国推广了自然光育苗经验,建起十几座育苗室,育苗能力达到64亿株,满足了全国对海带夏苗的需求。
养殖海带同种庄稼一样,肥料是丰产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各科研单位的科学工作者从有污水的海边可以长海带,而干净的海边长不成海带的现实中,分析了我国北方海区是少氮的瘦水区,于是又创造出了海上施肥法。
为了使施肥效果好,曾呈奎从陶壶渗出水气得到启示,提出了陶罐渗漏施肥,大见成效。后来群众从实践中创造了海面流动喷肥,彻底解决了海带人工养殖海上高效施肥问题。
在人工夏苗育出之前,有海带过不了长江之说。山东和辽宁海区海带养殖迅速形成产业后,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了海带南移。浙江与福建海区是肥水区,有利于海带养殖,一年在20℃以下的时间也有四、五个月。有了夏苗,海带南移是有可能的。在曾呈奎的指导下,海洋研究所蒋本禹、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刘恬敬、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张荣华等,集中到浙江嵊山搞海带南移试验。刘恬敬等一呆就是8个月。他们的试验终于搞成了。紧接着,在福建也南移成功。从此,浙江、福建一带海区人工养殖海带也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随着切梢增产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方法的诞生,各科研单位和生产部门在研究与推广方面的密切合作,我国人工养海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到1985年,全国养殖面积达20多万亩,平均亩产1.2吨,总产25万吨,我国成为世界上头号的海带养殖生产大国,为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做出了贡献。作为“海洋科学城”的青岛,也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个藻类研究中心。
60年代后期,周总理提出解决我国缺碘的问题,海洋科学工作者成功地从海带中提碘,保证了国家对碘的急需,对副产品褐藻胶和甘露醇也进行了综合利用。
这些年来,海带产得多了,人们对它的需求已失去缺海带时的渴求感。岂不知海带是一种长寿疗效食品,日本用海带加工的食品100多种,人们非常喜爱吃。
常吃一点海带对身体大有好处,特别是对缺碘地区多供应些方便海带制品,或将海带加工成粉掺到面里做馒头,有利于防病治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