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弄清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1-29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社会主义文艺性质和特征笔谈

  弄清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
韩瑞亭
社会主义文艺同它所依存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与社会主义制度一道,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文艺几十年来的实践成果相当可观,然而,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理论认识,却与此并不十分相称。从人类的文艺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特征与本质,似乎远胜于从社会主义的生活与文艺的实践出发,探讨社会主义文艺本质特征的努力。但若没有这种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文艺特殊规律的探讨,则我们对社会主义文艺基本特征与本质的理论认识,就很难是切实的和完备的。这种探讨,正如马克思在阐述19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时所说,它不需要像以往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借历史的亡灵来向自己隐瞒自己的内容,却“为的是自己能弄清自己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资本主义的时代条件下,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时,即十分关注文艺领域的变革,倡导和呼唤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文艺。他们一方面肯定当时作家中的新流派——乔治·桑、欧仁·苏、查·狄更斯的作品,在小说的性质方面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使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代替了先前充当作品主人公的国王和王子,而构成小说内容的,则是这些人的生活和命运、欢乐和痛苦。同时,却又不满于此类仅仅是同情、关注穷人和小人物生存状况的作品,而高度评价《织工之歌》、《西里西亚织工之歌》这类作品,期待出现将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作为主人公的文艺。他们一方面对于那些不是直接面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艺作品,提出如何才能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原则要求,即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永世长存的怀疑。同时,却又热烈呼唤直接描写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抗旧世界的压迫、争取做新世界主人的斗争的文艺,主张使它们占据现实主义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到了20世纪初叶,在无产阶级争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决战前夕,列宁则直截了当地提出,社会主义文艺就是同无产阶级公开联系的文艺,就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的文艺。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对于社会主义文艺所作的一些阐述和要求,至少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文艺在性质及内容方面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是它毫不含糊地表明自己同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斗争事业的公开联系,弃绝一切“无党性”、“无倾向”、“超越阶级”、“凌驾时代”和标榜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和理想”的空话与伪辞,因为它知道,只有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才是人类进步事业的真正代表。其二是它不仅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而且直接作为首要的表现对象。“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它们。”因此可以说,同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而广泛的联系,正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又是区别于以往的任何文艺的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疑地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成长和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期待的、直接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艺,已经成为文艺运动的主潮。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活动,初步呈示出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丰富和充实了它的特征与本质的具体内容。如果稍加回顾,便不难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社会主义文艺是真正站在已经成为国家主人的人民群众的立足点上,满怀热情地反映我国人民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进行的斗争生活,并且通过对这种斗争生活的真实描写,揭示历史运动的正确走向。无论五六十年代产生的许多表现革命历史斗争生活的作品,还是新时期以来出现的一批反映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作品,它们都作为人民群众改变自己生活命运的历史创造活动的艺术反射,而为广大读者所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文艺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面对着新的世界和新的对象,它的使命自然要从对资本主义旧世界现实关系的描写,打破对它的幻想,提出对它的永世长存的怀疑,转向对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关系的积极描写和肯定。这种描写和肯定,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要求的,更是为社会主义文艺属于人民这一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前几年,有些文艺作品之所以出现偏差,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侵袭下产生的某些作品之所以发生错误,原因正在于对社会主义文艺本质特征的曲解和背离。
其次,社会主义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可能失掉同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密切联系,不可能不发挥对这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积极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发挥,有赖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传播和巩固。因之,社会主义文艺必然要通过对社会主义时代生活的深刻反映,表达社会主义的思想及作家的审美理想,并且用这样的思想和理想去启迪、影响、激励人民群众,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显著成就,许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的经验,都表明社会主义文艺对于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采取冷淡漠然、不屑一顾的态度,却应以昂扬激奋的思想和精神力量去鼓动人民群众,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能够产生这种思想和精神力量的,决非充满私利贪欲的极端个人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绝望与没落情绪等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而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和谐的高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以及一切属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东西。社会主义文艺并不隐瞒自己张扬和维护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艺术使命,这样,它就同任何声称“为艺术的艺术”、否决一切功利性的文艺、将意识形态性当成非文学因素加以排斥的“纯文艺”,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社会主义文艺既然确立了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它就注定要面临过去时代的文艺所无可比拟的远为广阔宏大的生活领域与艺术空间,要适应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广泛、多种多样的艺术需求。显然,社会主义文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必须是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不但应保证有题材和主题、思想和幻想、风格和色彩、手法和样式充分展示的广阔天地,同时还应保证有创作个性、创作流派自由竞争的充足机会。“双百”方针正是为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不过,社会主义文艺的多样化,是在方向一致的前提下的多样化,是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当作出发点和归宿的。失掉了这个前提,丢弃了这种目标,就会变得失魂落魄,纷乱迷离,导致同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东西的泛滥。
社会主义文艺作为人类文艺史上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上的产物,不仅带有文艺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而且必然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和特征。企图把一切旧文艺的规律与特征奉为圭臬,用以融合、消解社会主义文艺特殊规律与本质的虚妄努力,更属谬误。社会主义文艺固然要在遵循人类文艺活动的普遍规律和继承人类文艺历史上的优秀成果的前提下才能发展,但它更要在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才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思想体系要求的艺术大厦。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所作的无产阶级革命不能从过去,而只能从未来汲取自己的诗情的论断,十分值得回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