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评山西日报“农业生产合作社问答二十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7-06
第3版()
专栏:报纸述评

评山西日报“农业生产合作社问答二十条”
山西日报五月中旬连续发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问答二十条”,是报纸解决群众疑难的重要方式方法之一。山西日报编辑部根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集中了群众的疑难,请群众中先进人物加以解答。这些解答具体地通俗地解决了群众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分配、制度以及发展前途的许多疑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山西日报编辑部今年春天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询问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并提出了不少疑难。这些疑难可概括成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和前途。有些农民问:有了互助组,为啥又要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它的收入比互助组和单干户多多少?有些农民认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是要实行“共产”、“吃大锅饭”;也有些人不相信能搞好“合作”,认为“亲兄弟还要分家哩,一二十户合伙养种,那能合得来?”等等。第二是关于分配问题。有些农民问:土地、劳力入股后怎样分红?社里的农副业怎样分红?劳力少土地多或劳力多土地少的户是否吃亏?牲口、农具、肥料等投资又怎样计算?有的怀疑不好分配,认为“农业社养种好办,分粮难”等等。第三是关于制度问题。有些农民问:代耕土地入股怎么办?社员病了误工多怎么办?社员入社退社有什么条件?有的则怕“入了社不自由,不随便”等等。要有效地解决这许多疑难,不但需要理论和政策知识,而且需要实际经验。山西日报编辑部请了到太原来参加人民代表会议的省劳动模范王锦云(武乡窑上沟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和杨喜成(屯留县西故县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详细地解答这些疑难,经编辑部整理归纳,便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问答二十条”。
这个“问答”是农民、劳动模范和山西日报编辑部的集体著作,是理论、政策和实际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通俗地宣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例如杨喜成在回答为啥要成立生产合作社时说:“互助组只是个‘团结性’,组员还常是为个人打算的多;农业社是个‘集体性’,社员总是为全社打算;这样,就能大大提高生产。”又如王锦云在回答土地劳力入股分红的原则时说:“土地和劳力入股,我们都采用了自报公议、社员大会民主通过的办法。”在制度方面,杨喜成回答说:社章上规定有一条根本制度,是“先社后家”,“先尽社地,后做自流地”。关于社员有事外出请假问题,王锦云回答说,他们正计划用
“过星期日”的办法,解决社员自由活动时间的问题。
这样简单扼要的解答,深深打动了人心,解决了全省干部群众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许多疑难。仅据山西日报最近读者来信反映,大家都认为这个问答很解决问题。芮城县北阳院农民赵纪纲是一个单干户,他读了这个问答后说:“农业社就是好,我原先当成是共产哩!现在才知道它既不是共产,也比互助组强。我坚决不单干了。”刘玉成说:“我要把我们的互助组搞好,慢慢发展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太原铁路分局临汾站机务段工人陈彦民也来信说:“从问答里,不光看到了合作互助的好处,特别使我看到新社会的农民弟兄,如何在毛主席的领导之下,也走向集体生产的道路。……鼓舞了我对巩固工农联盟的信心。”中共沁源县委宣传部决定组织全县党、团支部和一千一百四十二个互助组,抓紧农忙空隙学习这个“问答”。这些事实说明了这个“问答”的巨大作用,说明了这样解决群众疑难的方式方法是值得推广的。
山西日报最近又运用这一方法,解答农民群众所提出的“到底为啥要组织起来”的问题。他们派记者到解县阎家村(全国丰产模范村)请全国丰产模范邵双合和运城劳动模范史采贵解答,并把它们整理为“互助组问答五十条”,从六月五日开始在报上连续发表。
山西日报的这一经验,是报纸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方法,各地报纸应该加以重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