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功垂青史 德照人心——忆张连奎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02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功垂青史 德照人心
——忆张连奎同志
1978年,当阴霾逝去,春风徐来的时候,张连奎同志告别了他为之创业和奋斗的国防工业。弥留之际,他反复叨念着:“能为党多做工作多幸福啊!”流露出对未竟事业的满腔热诚和眷恋之情。12年过去了,他一生对党和人民火一般的热情,以及埋头苦干、无私无畏、联系群众、身先士卒的崇高品德和作风,仍然令人肃然起敬,深切怀念。

1935年,连奎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求学时期,就作出了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誓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誓言与行动是如此的一致: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一员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创业者。
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连奎同志是北京和平门地区的重要组织者之一。“一二·一六”的大规模游行示威,身为国家男篮“五虎将”之一的连奎同志手擎红旗走在队伍最前列,同手持武器大打出手的反动军警奋力抗争,保护爱国师生,致使腹部被刺伤,胳膊被打脱臼。1936年在青岛准备出征远东运动会集训时,反动当局发觉连奎同志的革命志向,剥夺了他的国手资格。
“七·七事变”后,连奎同志奉命回到祖籍山西定襄,历任县委书记、晋察冀二分区地委组织部长、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等职务,参加创建了晋东北抗日根据地。并推动不断巩固和发展,成为党中央首肯的模范根据地的一部分。连奎同志不仅善于做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还亲临战场,带领指战员冲锋陷阵。1942年攻打定襄县城时,率先登城,活捉了伪县长。1949年解放太原战役中,身为军副政委的连奎同志,深入第一线组织突击队首登城垣,打开缺口,部队荣获“登城先锋”首功。军长肖新槐多次称赞说:“他虽然是大学生出身,打仗却很勇敢。”作为地委和军一级的领导干部,在战斗中能够冲锋在前,亲自登城,的确不多见。在抗美援朝的前线,他任政委的六十六军士气旺盛,在各战役中出色完成任务,多次受到志愿军总部的表扬。
认识连奎同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革命事业心很强的人,到哪里他都是一员英勇善战的虎将。从朝鲜战场凯旋后,组织上决定连奎同志转业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有三个岗位让他考虑:国家体委、外交部、主管国防工业的二机部。十几年革命的戎马生涯和朝鲜战场仍在熊熊燃烧的战火,使他强烈地感受到,刚刚诞生的共和国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民族要强盛不能缺少现代化的武器。凭着对革命、对国家、对战士的高度使命感,他作出了献身国防工业的选择。
1952年10月,连奎同志担任主管兵器工业的二机部二局局长时,正面临着援朝前线急需更多更好的武器弹药,而兵器工业基础差、能力小,不能适应前方的需要。他一面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一面组织力量亲自率领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问题。为了前线的胜利,连奎同志不分上班下班,没有节假日,几乎每天都忘我地工作到深夜。连奎同志在工作中还以要求严格著称,他总是教育大家,兵工生产是为战争服务的,百分之一的失误都可能威胁到战士的生命,甚至会贻误战机。一次,有一个厂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他把厂长找来当面做工作,直把个五尺汉子说得眼泪汪汪。在连奎同志卓有成效的领导下,兵工生产出现了增产支前的新气象,用质量好、数量多的武器弹药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
1953年10月连奎同志任二机部副部长,分工主管基本建设工作。当时正值大规模建设的起步,在156项工程中,国防工业就占了40余个。这些重点工程将填补我国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生产的空白,产品新、技术起点高,工程规模大。连奎同志面对新的艰巨任务,认真研究,精心筹划,迅速组织起管理、设计、施工等一整套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各项工作。他牢牢把握“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他不辞辛苦亲临一个又一个建设现场,审定厂址、审批设计方案,组织处理施工中的重大问题,筹建的几十个厂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大力协同下,经过他和广大职工的努力,仅仅用了几年时间,我国第一批新型航空、电子、兵器工厂就相继建成了。1956年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也与工厂同时问世,1959年,十年大庆,由这些新建骨干企业制造的飞机、坦克、火炮,威武地伴随着解放军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振了国威,壮了军威,展示了我国国防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大成绩。这当中无不凝聚着连奎同志的心血和智慧。

连奎同志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他坚持真理、刚直不阿,给国防工业战线的干部和群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深为大家所敬重。
50年代一切向苏联学习,连奎同志却能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建设。一次在西安建设现场,技术人员反映苏联的“肥梁胖柱”工程设计不合国情、太保守。连奎同志为此做了调查研究,探索材料与稳定性的关系。在决断时,他坚定的支持了我国技术人员的意见。
“大跃进”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思潮冲击了国防工业。身为新组成的一机部的副部长连奎同志,面对着国防工业出现的管理混乱,生产和工程质量下降,事故增多,损失严重的局面,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他意识到继续这样干下去不行,并果断地采取措施。在基本建设方面提出“实践证明‘四个当年’(当年选厂、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是不行的,‘三边’(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也不符合实际,必须按程序办事。”在生产方面,强调军工生产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方针。这在“大跃进”的大气候下,敢于站出来坚持正确方针,着手纠正混乱,表现了他的无畏精神。
1960年8月,为加强对国防工业的管理,中央决定组成三机部,连奎同志任部长后,致力于整顿国防工业。遗憾的是12月一次国防工业重要会议上,连奎同志随同赵尔陆同志受到了极不公正的指责和批判,部长职务被免除(1989年中央已予平反纠正)。会后,他反复说着一句话:“我没有错,问心无愧,我对得起党啊!”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连奎同志仍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委曲,按新的组织分工,真诚无间地积极协助新任部长,主持制定了国防工业整顿的具体实施意见,竭尽全力投身于国防工业的整顿。表现了逆境之下仍一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力拚搏的高贵品质。
连奎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也不失对国防工业的初衷,他坚持真理、刚直不阿的精神,还突出表现在抵制“大规划”的事情上。60年代末,林彪反革命集团把持了国防工业的领导权,不顾国民经济的实际可能,炮制了一个庞大的兵器工业三年建设规划。对这个“大规划”,连奎同志以他长期领导国防工业建设的经验,认定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一再表示,“这哪里是搞建设?完全是在做纸上游戏!”他不止一次地当面向邱会作陈述自己的观点,还在企业领导干部会议上阐述“大规划”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周总理的干预下,邱会作才勉强做了局部调整。但是在实际中,“大规划”的建设项目仍是一拥而上,全面开花。在此情况下,连奎同志不怕被批判,不计较“靠边站”,拖着被搞成残疾的双腿,于数九寒天奔赶山区的现场调查研究。有些厂址地处深山沟,连吉普车也开不进去,在秘书的搀扶下,他手拄拐杖,拖着沉重的身体,顶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冰封的路面,一走就是十多里路,仔细察看厂址情况。他以发现的问题为依据,认真地向选址负责人提出:工厂进山已属不宜,不能再钻深山沟了,要工厂建在相对开阔的区域。经过他的努力,使一些工厂避免了钻更深的山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连奎同志以高度的事业心主动做了大量的补救工作,为国家减少了损失和浪费。
连奎同志一生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对党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国防工业负责,为了真理和事业,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把个人的利害荣辱抛在一边,不愧是我党高级干部的一个楷模。

连奎同志一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他如同一粒种子,在人民群众这片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提起他,很多干部和工人都说:“张部长是一位被实践证明的公认的好部长。”
早在晋东北开辟抗日根据地时,连奎就十分重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1937年他回到五台时,许多地方被阎锡山的反动武装控制着,连奎同志挨村挨户,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打击反动势力,扶植贫雇农,为建立扩大根据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还善于做统战工作,使不少当地的乡绅以至五台山上的和尚、喇嘛,为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国以后,环境变了,职务高了,连奎同志联系群众的作风没有变。他从部队转业到二机部时,是单枪匹马来的,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和岗位上,他广泛地联系和团结干部和工人,并拜他们为师。他常说:“搞工业的学问很深,我要满腔热情地学习”。每天午休或下班后,他都请专业干部或技术人员讲课,就是星期天也要邀些同志探讨业务。组织工程建设时,不少设计人员都当过他的老师。一些同志看到他一点没有架子,解除顾虑,敢于各抒己见,甚而会与连奎同志当面争辩一番。连奎同志对设计审查相当认真,不耻下问,坚持把每个细节都搞得很明白。每到研究所、工厂,他一定会拿着图纸、围着机床,不停地向专家和工人请教。
深入基层和群众交朋友,为群众办实事是连奎同志一贯的作风。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国许多国防工业企业。他每到一个基层总是和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在一起,把情况摸清搞透,再下结论做指示。在包头工厂蹲点期间,为了弄清影响生产的原因,他一个车间一个车间,一个工段一个工段地摸情况,同第一线的生产工人、技术人员、干部共同研究问题。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曾住在职工宿舍,吃在职工食堂,每天步行或骑自行车到厂区上班。工作之余他常常走家串户和职工谈心、聊家常。当他了解到由于工厂位于新开辟的重工业区,小伙子们找对象十分困难,便亲自与跨区的纺织厂牵线搭桥,建立了联谊关系。连奎同志下基层,只住招待所,而不住宾馆,每次离开时总不忘与服务员、炊事员们告别、致谢,他所到过的企业有许多同志都与他成了好朋友,直到现在,有的同志出差来京时还要到家里看望连奎同志的家属。
连奎同志对机关的干部、工作人员,总是真诚相待,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家里炊事员病了,他亲自下厨房煮热汤面给他吃。与他同住十一年的一位秘书的小孩,在一次作文中写道:“我最尊敬和热爱的人是张伯伯……”
群众之所以如此亲近连奎同志,不仅因为他是一位高级干部,履行着重要的职责,还因为他总是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平等待人,在生活上没有半点特殊化。连奎同志从来不接受特殊照顾,三年困难时期,他家饭桌上常常只有两个窝头一碗汤。一次机关发给他鱼和白菜,连奎同志硬是让送给机关食堂。机关分农场的产品,他都不要,他说:“我很少去参加劳动,不能伸手享用群众的劳动果实。”连奎对家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20多年来,配置的专车从没给家属子女办过私事。他的子女不论升学就业、上山下乡、参军参战,从不走后门。
连奎同志的心中只有工作,只有他人,唯独没有自己。1958年他第一次到北京医院例行体检,医生发现他有血压高和潜伏糖尿病,留他住院治疗。仅住了一周,他就偷着跑出了医院,长期带病工作。1973年保健医生发现他身体不适,从一个会议上硬把他拉到医院,确诊为心肌梗塞。医生看着薄薄的几页病历感叹说:“他来的太少了。”无情的病魔终于把他拖倒了。5年之后,年仅66岁的连奎同志永远告别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和他所热爱的人民。他走得实在是太早了!
在学习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时候,我们回忆连奎同志的优秀品质和作风,倍感亲切。愿他的精神和事迹能够教育和激励兵器工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把党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