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银牌”下的反思——衡阳拖拉机厂是怎样走出困境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08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银牌”下的反思
——衡阳拖拉机厂是怎样走出困境的
肖希贤 刘玲娜 邓全施
1982年,衡阳拖拉机厂的主导产品——工农10型手扶拖拉机获得了国家银牌奖。产品俏,名气大,手扶拖拉机年产量由1982年的5000台跃升到1988年的3万台。
然而,1989年初开始,市场风云突变,衡阳拖拉机厂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拨得团团转。产品滞销,利润锐减,银行不肯贷款,企业陷入了困境。
5月,衡阳拖拉机厂召开了为期5天的职工代表会,厂长阎立民在会上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
反思之一:银牌的光芒遮住了厂领导的视线,市场的变化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工农10型手扶拖拉机得到银牌后,厂领导沾沾自喜,乐而忘忧。但市场的变化在1984年已显露端倪:当时湖南益阳、山东莱阳等地生产了一种小型耕田机,价格只相当于“一头牛”,工效可抵“两条牛”,而养护成本只相当于“半条牛”。这对包产到户的农户很适用,比手扶拖拉机更受欢迎。而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运输的需要促进了盘式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的蓬勃发展。湖南农用运输车年产量由5000台增长到了5万台。这些新产品在逐步取代手扶拖拉机,但衡阳拖拉机厂并没重视开发新产品,只想保银牌。结果是“银牌”保住了,市场却丢掉了。
反思之二:“皇帝女儿”傲视“求婚者”,最后成了“嫁不出去的女儿”。1982年产品获银牌后,全国各地求购者挤破了门。厂里讲话气都“粗”了,让不少用户高兴而来,扫兴而去。而厂领导还做出了只保湖广市场的决策,主动放弃了对东北等大片市场的联系。结果行情一变,本省购买者少,外地上门者更少,加重了产品的积压。
    (二)
失误和挫折教训了衡阳拖拉机厂,使他们变得聪明起来了。厂长阎立民和全厂职工在反思之后奋起拚搏。
首先,组织强有力的队伍抓销售工作。他们调查后发现,虽然市场疲软,但手扶拖拉机还有一定市场。于是,四名副厂长带领四队人马,分路出击,走访用户,送货上门,开拓市场,他们访问了400多家用户,征求意见,并给过去受了冷遇的老用户赔礼道歉。同时,他们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及时供应维修配件,需要时随时上门维修。经过半年多努力,去年仍销售手扶拖拉机13240台,基本吃光了库存。
与此同时,他们大抓新产品开发,压手扶拖拉机,上盘式拖拉机和特种农用车,增产中马力拖拉机及配件。全厂职工宁肯少发奖金,集资200多万元新建了农用运输车总装线及烤漆线,并购买了一批新模具。现在,这个厂的农用运输车已有8个品种,生产能力由数百台扩大到3000台。盘式拖拉机生产能力达5000台。他们与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合作,开发的180型小四轮拖拉机投放市场很受欢迎,去年12月全国农机订货会上一次订货2000多台。
及时反思,奋力拚搏,使衡阳拖拉机厂冲出困境。今年,这个厂已揽回订货合同7700多万元,其中出口2000多台,全年生产任务饱满。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