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苦涩中的深沉美——纪念有吉佐和子逝世七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05
第8版(副刊)
专栏:

  苦涩中的深沉美
——纪念有吉佐和子逝世七周年
李德纯
东京嘉德罗尔圣母玛利亚教堂里,在头披黑纱女教徒的肃穆赞美诗的歌声中,凝望摆在十字架前有吉佐和子面带笑容的遗像,人们不禁涌起深挚的怀念。这位日本“三大才女”之一,因心脏病猝发在短短6秒钟内匆匆辞别了她勤于耕耘的文学园地,使日本文学界失去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作家,而对我们来说,则失去了深受读者喜爱的外国作家,一位长期致力于两国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这天,文艺界、新闻出版界的知名人士群贤毕至,排成一列长蛇阵,轻挪脚步,在她的遗像前默默献上心香一瓣。才人先殇,这位女作家,时隔7年仍活在人们心中,她的业绩仍为人们所认知。
这位英华早谢的女作家,欣喜于深刻揭示人生命运题材对自己的挑战,集柔美与刚毅于一身,将她多年来理解感受的艺术真谛充分地献给了读者。这在她的代表作《非色》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一些日本妇女战后初期同美军下级军士结婚,从扶桑列岛来到大洋彼岸,此书以她们曲折经历为故事主脉,描写她们怀着对美利坚人间天堂的虚幻图画和对金钱、爱情的憧憬,远涉重洋来到纽约,但是,这个以物质财富和人权夸耀于世的国度,等待她们的不是轿车和平等,而是哈莱姆贫民窟和种族歧视。该书成功地刻画了这批日本妇女在婚姻、恋爱上的不幸遭遇,以及她们对社会不公平待遇的反抗与报复。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日本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原子弹文学”,是日本作家写不完的一个主题。有吉佐和子在《醉中醒》和《祈祷》两个短篇中,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富于地方特色的语言,描绘了作品主人公因原子弹后遗症所引起的灵魂骚动。比起核辐射,心灵的创伤更能置人于死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生的执著追求。
由于物质生活的好转,医疗条件的改善,日本也面临人口老化的挑战。有吉佐和子在她70年代的畅销书《恍惚的人》中,采取引人入胜的描写手法,刻画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许多麻烦,流露着鳏寡老人的悲凉苦涩,同时,也渗透着青年人对风烛残年老人的理解和暖意,渲染了老人问题的迫切性和困难性。
诚然,文学作品的美学,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还包含着时代的因素。有吉佐和子始终没有停留在原有审美规范,而是不断拓展审美观念,不断自我冲撞。她的长篇小说《我不能忘记》,通过琉球群岛两个浸透着历史积淀的村落,塑造了刚愎自用的两位村长、沉着而有远见的小学校长、多情而又多难的一对青年男女,选取一次特大台风的典型事件,描绘了他们精诚团结与自然灾害搏斗的过程,从而消除了长期不和。
血浓于水,如今,有吉佐和子的唯一爱女有吉玉青,踏着乃母的足迹,以自传体中篇小说《替身》进入文坛,未及一年再版多达22次,并获第5届坪田让治文学奖。这篇以她们母女骨肉情深和思想碰撞为主题的小说,采取日本传统的“私小说”手法,写出了她们相依为命的真挚心灵。从未熄灭内在的执著和拥抱生活的满腔热情中,展示了玉青不甘在母亲盛名庇荫下而萌发的自主意识的朦胧觉醒。流畅的行文中,也不时显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知识。
在纪念有吉佐和子的集会上,留披肩发的玉青独当一面,落落大方,淡远舒朗,几年前我所认识的小姑娘已出落得举止端庄秀雅,气度不凡。我请她对喜欢她母亲的广大中国读者说些什么,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多么想去中国!”孩提时,她曾随同母亲访华,虽也留下美好的记忆,但毕竟年幼,不免飘渺而遥远,现在,她渴望带着凝重的思索,成熟的赤诚,领略她母亲毕生热爱而具有悠久绵亘文化的黄土地。我相信她会如愿以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