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围城》:第八种译本是电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05
第8版(副刊)
专栏:

  《围城》:第八种译本是电视
陆文虎
承孙雄飞先生的美意,我有幸看了他根据钱钟书先生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10集电视连续剧《围城》。真可谓先睹为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乏长篇佳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其中之一。这部经过惨淡经营的学人之书对于士林世相的体察、描画,对于语言文字的驱遣、调度,均很有特色。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978年以来,此书打破语言之壁障,先后在国外出版了俄、捷、英、日、法、德、西等七种语言的译本,并获广泛好评。在我的师友当中,凡读到《围城》其书者,没有不拍案叫绝的,而这书的妙处全在于语言的精细与奇创,是地地道道的文学作品,要移植为别一种艺术形式,其困难是可以想见的。据我所知,欲将此书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动议曾由十余家电影厂、电视台提出过,到后来皆“知其不可”而急流勇退。所以,当去年女导演黄蜀芹和编剧孙雄飞来看我,提出要将《围城》搬上荧屏时,我一方面感到振奋,一方面却感到担忧。他们两人勇敢、果决的情绪很能感染人,我不能不把我对钱钟书和《围城》的全部理解和盘托出。这一次接到雄飞先生的报捷电话后,我还是满腹狐疑。当最无耐心看电视连续剧的我一口气看完这部电视剧,面对书架上不同版本、不同译本的钱钟书著作,沉思我应当为它说几句什么话的时候,突然醒悟到:我今日之所见,正是《围城》的第八种译本。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语言,诸如文学的语言是文字、绘画的语言是色彩与线条、音乐的语言是旋律与节奏、舞蹈的语言是形体与动作……等等。要把一种艺术形式改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不啻把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电视剧是现代科学文化的产儿,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成为影视作品的基础,这是无争的事实。然而,《围城》不是一部演义、不是一本传奇,而是一部语言修辞上达到极高造诣的美文学作品,要作忠实于原著的翻译,困难是很大的。好在《围城》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的,电视剧可以就这些对话而直接剪裁搬演。原作中关于人物的某些刻画,正好成为导演、演员的表演提示;原作中关于风光景致的描绘,则可作为美工、摄像人员的参考。可以想见,最使编导者为难的,当是充斥全书的妙譬巧喻、隽语警策。尽管电视剧通过人物对话和44段旁白,已经尽量取用,妙趣横生,但我们读熟了原著的人,总觉得味道已经淡了几分。随着情节的发展,原书中的连珠妙语,那富于机趣的讽刺与幽默、那适切传神的比喻、那峻刻洞彻的心理分析,时时不断地浮上心头,我期望着它们在剧中遇合,可是,这种愿望不能次次得到满足,有时等来的只是落空,它们只能暗暗地给剧情以补充和注解。钱钟书先生有一次说过,语言翻译,“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我知道,由于表现手法、语言习惯的不同,也由于电视剧容量的限制,编导只能做到这一步。如果撇开小说不谈,电视剧本身已经够好了。面对电视剧,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钱钟书先生正站在人生边上,随着他“清扬的”“银笑”声,把旧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指给我们看。一部改编的电视剧,能使熟悉小说原作的读者成为屏声静气的观众,而且不时会心微笑,应当说是很难能可贵的。
当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那70多个人物身上时,我感到他们与我心中挥之不去的“围城”中人的形象大多是吻合的。特别是方鸿渐。这是一个留洋归国的学生,他的生命途程中所遭际的都是黑暗、腐败、虚伪、丑恶、落后和愚昧。情人之间、亲友之间、同事之间、夫妇之间,乃至一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忌、互相欺骗、互相拆台、互相倾轧,使他走投无路,万念俱灰。一方面,他是一个“兴趣很广,毫无心得”,“本领没有,脾气很大”的人;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富于机智,辩才无碍和不乏正义感的人。所以,不管方鸿渐如何不谙世事、百无一用,如何麻木不仁、随波逐流,如何众里身单、孤独无助,他还是能赢得观众的理解和同情。他身上的某种“痴气”,使他增添了几分可爱。有几个较为次要的人物不能尽如人意,但总算无伤大雅。
十分感谢黄蜀芹女士、孙雄飞先生和他们的同事,没有把《围城》弄成一部情节剧,而是刻意保留了它“忧世伤生”,探讨人生哲学的主旨。书名“围城”源于两句西方古语。英国的说法是:“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处处碰壁的恋爱故事和时时遭受围困的人生经历,正好可以用“围城”二字来概括。事实上,人类生活中的许多情况、态势都可以用“围城”来象征。而这就是小说和电视剧共同具有的深刻哲理内涵。
钱钟书先生在谈到好译本的时候曾经说过:“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人们为了“看个饱、看个着实,就得设法去读原作。”观众在得到灯火阑珊的享受之后,自然而然地还想亲自呼吸纸墨馨香。所以,我想向《围城》的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大胆建言:赶快加印《围城》吧,成千上万的电视观众要来抢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