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加强质量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谈质量与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06
第2版(经济)
专栏:

  加强质量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谈质量与效益
新华社记者 姜在忠
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为此,许多企业都把投入少、产出多、降低成本、减少消耗、减少资金占用等作为提高效益的途径,这无疑是必要的,然而在诸多与经济效益相关的因素中,应选择哪一项作为突破口呢?长期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地回答:质量。他认为,在企业生产中,质量控制着数量乃至其它一切因素。质量不好,数量越多浪费越大,企业经济效益就无从谈起。
徐志坚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现在我们有些工业产品质量较差是一个致命弱点”。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抽查表明,1985年我国工业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75%,直到1989年也没有提高多少。今年前3个季度的抽查表明,尽管某些产品的质量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98%的产品合格率相去甚远。据一项调查,目前我国重点工业企业的产品优等品、一等品加在一起还不到35%,企业生产中不良品年损失率为产值的10%左右,由此推算,我国因产品质量问题每年要眼睁睁损失约两千亿元。可见质量问题是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工业产品质量不高的原因何在?徐志坚说,客观上主要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强有力的调控力量,以及长期以来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等等。然而就目前来说,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质量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他认为,只要从提高劳动者的质量意识入手加强管理,产品质量是可以搞好的。
徐志坚指出,把质量视作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和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十分必要的。企业不分大小,它进行生产活动的目的就是要生产出有用的、有价值的、被社会承认的产品。如果生产出的是质量差或有缺陷的产品,它的生产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现在很多企业已逐步看清了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并着手治理,然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在诸多因素中只能有所选择。依我个人的见解,质量是各项因素中的主要矛盾。因为在企业生产中质量控制着数量。从抓产品质量入手抓经济效益,这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徐志坚认为要提高产品质量,主要应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要提高全民族的质量意识,尤其是提高企业负责人的质量意识。企业领导要带头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并将质量问题的重要性让大家认识透。质量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关系到企业生存和职工利益,而且也是政治问题,事关政府的威望和社会的安定。我国目前进行的治理整顿,改革开放是企业强化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意识的有利契机,有眼光的企业家不应失之交臂。
其次是提高管理水平。这其中包括制定质量管理长远目标,落实国家有关质量管理的标准和法规,强化扶优限劣措施等等。同时强化评优、发放生产许可证、国家监督抽查等手段,促使企业自觉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第三,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商战”,而这场“战争”的实质是科技的较量,任何企业,要想使自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必须有可以信赖的质量和丰富的品种,而这两者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