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对外开放的丰硕成果 我国特区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09
第1版(要闻)
专栏:

  对外开放的丰硕成果
 我国特区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
出口创汇大幅增长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创汇农业迅速崛起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技术产品档次提高
据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记者徐耀中)我国的经济特区正步入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国务院领导同志新近指出,特区的外向型经济已比较地像个样子了。经济界人士把这一成就评价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块丰碑,为引导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是特区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的突出标志。近几年来,特区的外贸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以创办较早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为例,1989年出口创汇达35亿美元,比1985年翻了两番多。连同海南省,五个特区的创汇额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13。深圳市的出口总额已从1980年的1100万美元上升到去年的21.7亿美元,9年间猛增了196倍,成为紧逼上海之后的全国出口创汇第二大市。珠海特区的出口额也比创办前增长近38倍。更令人欣喜的是,特区的出口产品中,自产产品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深圳、汕头达到60%;珠海自产产品出口额9年累计16.5亿美元,增长250多倍。而且特区出口产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机电、轻纺等工业制成品已成了特区出口创汇的主导产品。五个特区还涌现出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大户50多家,日益壮大的一批工贸结合、向国际市场进发的企业集团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
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为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由于各经济特区都把工业作为发展特区经济的重点,促使工业成为特区发展最快的经济部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工业总产值还不到12亿元,到1989年已达到215亿元,翻了四番还多。昔日荒凉的边陲小镇深圳、珠海,如今成了厂房遍布的南国工业新城。电子、纺织、轻工、建材、食品、塑料等行业,正成为特区工业的支柱。
作为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要一环的创汇农业,与工业比翼齐飞,也迅速崛起。汕头特区依靠引进技术,先后建立了种养、加工、出口一条龙的鳗鱼、蔬菜、梭子蟹、对虾、甜橙等生产基地,烤鳗和急冻蔬菜的年出口创汇都超过1000万美元。海南经济特区去年投资2亿多元建起立足本地资源的各类出口产品加工厂、种植场100多个,光是提供出口的茶叶、椰子汁、咖啡、腰果等富有海南特色的商品就创汇5000万美元。珠海特区开辟了20平方公里的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深圳特区去年出口香港的鲜活商品换回了11亿多港元。
利用外资推动技术和产品上档次、上水平,使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到去年底,五个特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730个,实际利用外资42亿多美元,大约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4。外商投资企业已在特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出口创汇和技术先进企业都是利用外商投资创办的。实践表明,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发展特区经济的目的正在实现。特别是近年来,各特区普遍重视利用外资兴办生产型、技术先进型、出口创汇型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