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恩德颂——记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童秀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0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孺子牛征文

  恩德颂
——记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童秀清
胡传宝 程宏清
“妈、妈妈,您就是我们的亲妈妈!我们一定好好干,报答您的恩德!”还未脱尽稚气的两男两女围在她的身旁,哽哽咽咽地说着,久久舍不得离开。
她为他们擦去泪水,说:“去吧,阿姨早就盼着你们走上工作岗位这一天。记住,是党和政府把你们抚养大的,要晓得争气啊!”
这是近日发生在鄂西北竹溪社会福利院的一幕。被称作“妈妈”的,是该院的院长、民政部五位“孺子牛奖”获得者之一的童秀清。
今年57岁的童秀清,身上蕴藏着中国女性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浓缩着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无私的爱。30年前,在竹溪丰坎区工作的童秀清听党的话,来到竹溪福利院。迎接她的是一幅什么情景啊:上百个院民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残的残。全部家底只有100元钱!童秀清既是院长,又是护理员。她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
童秀清对福利事业炽热如火,把一片爱心献给了院民。81岁的杨怀银和79岁先天性瘫痪的杨怀杰是兄弟俩。1983年,杨怀银患眼疾双目失明,原来老哥俩还能相互照护一下,现在他俩都需要护理人员照护了。为了照顾好两位老人,童秀清把自己的宿舍调到两老的隔壁。清晨,她给两老倒尿桶、端洗脸水;中午,送饭、送水,给老人洗衣服;晚上又照护他们洗脚,睡前还要送去便桶。对老人的照料,她的心细得像头发丝。1984年6月,84岁的汪自成老婆婆肺结核复发。童秀清当时正患重感冒,但想到汪婆婆身边要人照料,她强撑着身子,日夜守护在汪婆婆身边。汪婆婆眼泪汪汪地说:“秀清,我的亲闺女,今生今世我难报你的恩德!”
“恩德”,多么凝重的字眼!它是童秀清用一颗心、一腔情赢得的。
1983年,院里收养了一名叫吴牛娃的聋哑儿童。刚去时,牛娃指了指自己屁股。她解开牛娃的裤子,没看到什么。当晚,她想:莫不是牛娃的下身有啥问题?第二天一早,她去看牛娃,果不出所料:牛娃的小便肿得很大很大。童秀清背起牛娃就上医院。一连20多天,她亲自照护牛娃看病,亲手为牛娃煎药,直到牛娃病愈。
县人武部的同志至今还记得童秀清求情的事儿。那是1985年冬天,在院里刚过17岁生日的郭燕斌想参加解放军。体检其它都合格,只是身高差0.5厘米。童秀清急了,她来到人武部,可任她怎么说,人家就是不收。最后,童秀清找到部队领导,央求说:“燕斌是孤儿,是党把他抚养大的,他总想长大报答党的恩情。现在你们就照顾他一下吧!让他参军为国效力吧!再说,他刚满17岁,正是长个头的时候,就好比是春天的苗苗,一天天长,说不定到了部队,这0.5厘米就长够了。”她的恳求,感动了部队领导;领导当即研究拍板,同意郭燕斌入伍。多年来,童秀清抚育一批批小院民成长起来,先后有5人参军,17人当了国家干部,有的还当了领导。
为了让院民得到人间温暖,童秀清奉献出了多少的心血啊!30年来,她亲手为院民做鞋700多双,缝衣服1100多件。她发动院民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自产蔬菜3万多公斤,打柴13万公斤,生产猪肉2600公斤。近两年,国家对社会福利事业实行包干。她在上级支持下,走出了一条供养与生产,供养与自给相结合的路子。她带领院民创办了被服加工厂,开办商店和招待所,年产值14万元,利润近3万元。现在,院民们吃得好,穿得好,每人每年发两套料子衣服,晚上有电视看。8名上学的儿童,每人有崭新的书桌,儿童节每人都有一套节日服装。人们羡慕地说:“福利院的孩子们真有福气,看他们今后怎么报答童阿姨的恩德。”
院民们要报答童秀清的“恩德”,而童秀清却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报答党的恩德。多年来,她在院民们的身上倾注了全部身心,倾注了全部的爱,先后被国家民政部、全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授予“全国辛勤园丁”、“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称号。
一支恩德颂歌,是院民们献给童秀清的,也是童秀清献给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