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热心为残疾人造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0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热心为残疾人造福
柏生 刘子敬
初冬,我们来到层林尽染的大别山区,采访了信阳市热心为残疾人解除疾苦的解放军一五四医院。
在浉河河畔,热情好客的主人,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医院发展情况,还带着我们参观了整洁的院容和各科病房。给人感触颇深的是,这所床位少、人员少、经费也少的“三少”医院,面对服务部队多、老红军老干部多、驻地老区群众困难多的“三多”局面,知难而进。20年来,他们在保证完成部队医疗任务的前提下,多次派出医疗队参加地方抢险救灾任务,还接诊老区群众40余万,收治4万多人,为近70万人提供了良好的医疗和健康服务。特别是他们不畏艰难,不怕麻烦,全心全意为聋哑人和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服务,被群众誉为“鸡公山下的神医”。
地处豫鄂皖交界的大别山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开发较晚,是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群众有病无钱治,有病无处医,造成这里残疾人比例较大。1969年10月,一五四医院进驻这一地区后,他们主动承担起攻克治疗聋哑和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的重担,与该院一墙之隔的信阳市聋哑学校,成了他们大显身手的地方。多年来,他们不仅坚持每年春秋两季为全校200多名师生免费检查身体,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还不定期的选派有经验的医护人员为学生治疗聋哑,使一大批学生恢复了听力和发音能力。女学生代玲,经过多次按摩、针灸和理疗,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说出“你好”、“谢谢”、“社会主义好”等简单词语。在一五四医院的无私支援帮助下,信阳市聋哑学校已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残而不废的人才,有近300人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当了干部,有的当了园艺师和美术工作者。正如学校领导对我们所说的那样:“信阳市聋哑学校是军民共建开放的文明之花,每个花朵都浸透着一五四医院绿色园丁的心血和汗水”。
走进一五四医院“矫形科”,只见军医们正忙着为一俯卧在床上,后背如弓,四肢畸形的小患者检查与治疗。据说像这样的病人,经过他们稳定关节,平衡肌力,纠正肢体负重线和均衡肢体长度等手术治疗,各种功能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这个不在编的“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专科”,是医院针对信阳地区小儿麻痹后遗症发病率较高的特点,于1988年专门设立的。此外,他们还投资1万余元,与固始县第二医院共建了一所“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专科医院”,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800多例。使过去认为无法医治的病儿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改善,减轻了病痛,并使16名在地上爬行十几年的患者挺起了腰板,走上了自立自强的生活之路。
信阳县长台乡女青年王妮,自小患了小儿麻痹后遗症,因无钱无地方医治,在地上爬行了16年。如今家中有钱了,生活好转了,她的父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她送进了一五四医院,哪知只经二期手术,她就丢掉了拐杖直立行走,不仅生活能自理,还能做简单的家务劳动,全家人高兴的不得了。她的父母逢人便说:“是人民子弟兵医院为我女儿插上了翅膀。有了党的富民政策,才有了老区人民的今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