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江苏:大规模综合开发沿海滩涂 昔日贫穷荒凉的“黄泥海岸”开始变为百业兴旺的“黄金海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08
第2版(经济)
专栏:

  江苏:大规模综合开发沿海滩涂
昔日贫穷荒凉的“黄泥海岸”开始变为百业兴旺的“黄金海岸”
据新华社南京电 (记者王毅、李巍)昔日贫穷荒凉、被人称作“黄泥海岸”的江苏沿海滩涂,如今开始向百业兴旺、繁荣富庶的“黄金海岸”转变。南北长近千公里、面积达980万亩的滩涂区,目前有1/3以上得到程度不同的开发利用,大大小小的奶牛场、肉役牛场、种畜场、羊场、水貂场、鸭场、鸡场等已发展到50多个,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粮棉、对虾、鳗鱼、淡水鱼、林果、畜牧、盐业、文蛤、紫菜、芦苇等10大商品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
统计资料表明,去年滩涂各业总产值达8.5亿元,税利3.3亿元,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分别比10年前增长2.9倍、2倍和7.8倍,10年税利超过了10年总投资。江苏沿海滩涂分别隶属于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这里气候湿润,光热充足,淡海水、动植物、海运、旅游、潮汐等各种资源十分丰富。专家认为,这里的土地面积相当于全省现有耕地的1/7。
建国以后,江苏省曾先后数次对沿海滩涂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但因长期局限于单纯经营种植业,其开发效益和发展速度都十分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有力地激发了沿海人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热情。他们在实践中开拓思路,走上了以粮棉生产和水产养殖为主体、农林牧渔盐及相应加工工业并举、积极发展创汇农业的新路。尤其是在“七五”期间,有关部门编制出“综合开发规划”,使滩涂开发利用逐步走上科学的轨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发展了一批因地制宜、具有各地特色的开发项目。如,启东的活沙蚕,连云港的槐树米,新洋港的醉泥螺、醉螃蜞,如东的枸杞,新曹农场的茅香,赣榆的貂皮,东台、海门的山羊皮等,大多已打进国际市场。与这些土特产品相配套的各类加工业,也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10年来,通过集资、合资、引进外资、补偿贸易等多种方式兴办起来的各类加工厂已达300余家,江苏沿海滩涂的资源优势已逐步转变为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
——形成了多渠道集资和多形式、全方位开发的格局。滩涂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江苏沿海各地不等不靠,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采取“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方针,调动了国家、集体、联合体和个人参与开发的积极性,使开发工作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科技兴滩已成为各地开发滩涂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手段。从1980年开始,江苏省科委便组织省内外百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500多名科技人员进行大规模综合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开展了40余项科研实验,为合理开发滩涂提供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大规模的滩涂开发利用,也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历史性巨变。现在,直接从事滩涂生产的农民年人平收入约2000元,比70年代末增加了十多倍,也超过了江苏农村人均分配水平。滩涂开发因而成为苏北沿海人民踊跃参与的事业,从事各项开发事业的人员现已增至30多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