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广东山区人民“走山路”追沿海 山区县年国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5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广东山区人民“走山路”追沿海
山区县年国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黄扬略报道:最近记者到广东山区采访,不少干部告诉记者:这里的人们汲取了几年前盲目仿效沿海的教训,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走的“山路”:立足山区,着力培育山林资源,从治理经济恶性循环入手治理生态恶性循环;在此基础上,综合开发山区经济。他们说:走这条路,坚持不懈,总能追上沿海。的确,这几年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广东省面积的一半以上、人口的1/3以上属山区。80年代初,广东山区许多县乡盲目搬套沿海经验,结果吃了大亏。他们在省委引导下,认真分析了“人穷山光、山光人穷”的恶性循环,决心走“富民以治山”路子。几年间兴办起数十万个小果园、小茶园、小竹园、小药园和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小山庄,生产杂粮、杂豆、油料、茶叶、瓜果、南药等,源源销往山外,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以这些小规模、短周期、多品种的经营活动进行自我积累,慢慢向小园四周扩展,种树栽竹,绿化山头。
韶关、清远、肇庆、梅州等山区市,近年来一面继续发展小规模、短周期、多品种经济,一面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农户与国家、集体之间多形式联合,对山地进行几百亩、几千亩甚至几万亩连片的大规模立体开发,从山顶到山脚分层次生产林木、果药、粮油、禽畜、塘鱼,建立起一批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山区商品基地,带动整个山区开发朝着长短结合、多产业、大批量的方向发展。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和山林资源培育,广东山区约2000万人口已有98%左右解决了温饱问题,山林生态也得到良好的恢复。全省自1985年来平均每年造林种果1000万亩,五年时间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有林面积从1985年的6000万亩增加到一亿多亩。在这个基础上,山区人民又积极利用山外、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对山区资源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利用,稳步发展山区资源型工业。目前,广东各山区县利用林业资源加工的产品如胶合板、微粒板、松香、油漆、油墨、木家具和竹器工艺品,农业资源加工产品如注射用无水葡萄糖、淀粉、卷烟、麻纺制品和凉果,以及大理石、水泥、矿产品等,已有不少成了傲视国内市场、跻身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
广东经济界专家告诉记者:培育资源、加工资源、综合开发山区商品经济这条路子,全省48个山区县都在走,每个县的综合经济实力都在不断提高,生态状况也不断改善。1985年以来,山区县每年的国民收入、乡镇企业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少山区县的农村人均年收入,每年增加近百元。(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