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一次不欢而散的会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08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一次不欢而散的会议
本报记者 姚立
美欧在关贸总协定主持下的《乌拉圭回合》部长级会议上经过近5天的激烈对峙,未能在削减农产品补贴问题上达成妥协,致使会议无法进行下去,于今天中午不欢而散。关贸总协定总干事邓克尔宣布会议将于明年在日内瓦继续进行。
《乌拉圭回合》谈判已进行了4年。本来按照预定计划,此次会议应该就4年来的谈判进行最后协商,解决尚存的分歧,签署有关国际贸易规定的协议文本。但由于美欧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立场针锋相对,互不让步,遂导致会议的失败。
美欧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主要分歧是:美国提出要在10年内将各自国内的农产品补贴减少75%,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削减90%;而欧共体则只同意10年削减30%的国内和出口补贴,并将1986年作为计算时间的起点。鉴于欧共体自1986年以来已削减了15%的农产品补贴,今后几年只需再减15%即可完成计划,显然,美欧的立场相距甚远。
为寻求妥协,美欧在此次会议开始前曾进行了频繁的磋商。欧共体理事会现任主席、意大利总理安德烈奥蒂和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飞过大西洋,和布什总统就此会谈;美国国务卿贝克也率团访问欧共体,但都无成果。美国农业部长尤特会前表示,谈判基本没有成功的希望,因为双方的距离“太大”。美国还放出风来,如果在农产品问题上达不成协议,那么其它议题的谈判也不可能成功。美国进而威胁,如果农产品谈判失败,美国将准备和欧共体展开补贴战。这些都为《乌拉圭回合》的最后会谈蒙上了阴影。
会议一开始,美国便联合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凯恩斯”集团对欧共体施以高压,试图孤立欧共体,迫使其改变立场。关贸总协定总干事在会前也表示,美欧有关农产品补贴的分歧必须在会议前两天达成妥协,否则,将影响整个谈判的进行。
面对美国的高压,欧共体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立场,一面做大量的解释工作,说明欧共体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削减方案没有得到与会国的充分理解,而且从《乌拉圭回合》谈判开始之日起,人们就对这一问题抱以“不现实”的期望。此外,欧共体还多次召开了与会成员国的部长理事会,加强了内部协商,统一立场。
4日是谈判进入决定意义的一天,但美欧双方仍坚持各自立场。美国代表团发言人曾威胁说,如果欧共体不就农产品问题提出新建议,减少补贴,那美国代表团只有“打点行装”。欧共体则反驳道:“这是美国人的威胁”,“谁也负不起失败的责任”。此时的会场上充满了悲观情绪,甚至有人认为谈判已到了“失败的边缘”。
为了打破僵局,会议主席、乌拉圭外长5日向欧共体发出了“最后通牒”,欧共体必须在6日中午前拿出新的方案来。欧共体发言人在6日中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欧共体将在下午的谈判中表现出“某种灵活性”,并准备进行“诚恳、严肃”的谈判。但他强调其它各方也要这样做,协议应该是“平衡的全面协议”。此话曾给会议带来一定的乐观情绪。然而,好景不长,在6日晚的会谈中,瑞典作为农业谈判的主持一方,提出要在1991—1996年中将农产品补贴削减30%,但遭到欧共体的拒绝。
7日中午,欧共体委员会委员安德里森对会谈失败表示“遗憾”,但同时指出,欧共体准备继续谈判,因为这是大家的“利益所在”。
历时4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没有如期结束。美欧在今后的谈判中能否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达成协议尚待观察。但双方的分歧似乎说明了,在世界形势趋于缓和的今天,经济领域内的争夺却有更趋激烈的势头。 (本报布鲁塞尔12月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