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精于绘事 慷慨抒写——读《尹瘦石书画集》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08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精于绘事 慷慨抒写
——读《尹瘦石书画集》有感
秦岭云
看到新出版的《尹瘦石书画集》,不禁引起许多回忆。半个世纪已经过去,多少年轻时的朋友,都已白发皤皤了,怎不使人感慨万千!
尹瘦石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1937年11月,他离乡远走大后方。流亡途中学画于武昌艺专。日后,影响他志趣、学业和前程最强烈的人物是他的同乡——诗人柳亚子和画家徐悲鸿。
1940年9月,尹瘦石抵桂林,年方22岁。他结识了许多进步的文化界名流,和柳亚子、徐悲鸿、田汉、熊佛西、欧阳予倩等结下了忘年的友谊。
在我的印象里,瘦石是一个温恂有礼比较文静的人,大家在一起,很少看到他放浪形骸,高谈阔论,没想到他却是一腔火热心肠。
他到重庆时,抗战接近胜利,国共举行谈判,民主运动活跃,他很快投入这一热潮中。在逗留重庆的15个月中,他创作杜甫《石壕吏》诗意图,为毛泽东、柳亚子、沈钧儒造像,举行《柳诗尹画联展》于重庆中苏友好协会和成都少城公园。“联展”开幕,新华日报发表特刊,刊有毛泽东亲笔署题和郭沫若、茅盾、徐悲鸿所写的赞扬文章,震动山城,风闻全国。
值得称道传为佳话的是尹瘦石为毛泽东画像一事。
1945年10月5日,毛主席为谈判国事,飞抵重庆,才不过一个多月,日理万机,却应画家要求,在化龙桥红岩嘴第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面对画家安坐了40分钟,这是何等的幸会,何等的荣誉。画后,柳亚子题写了诗赞,这幅造像在日后举行的《柳诗尹画联展》中,博得众多人的赞赏。
瘦石的画,从题材上看,大致有人物和鞍马两类。
青年时期,曾从无锡贾角学习人物,以费晓楼仕女为本,按理他会走画脂粉闺秀的老路,却不料画出伯夷、叔齐、屈原、文天祥、郑成功、周处、瞿式耜、张同敞、鲁迅、毛泽东……一系列震烁古今光照宇寰的历史人物。画家对现实社会的感情色彩是很鲜明的。徐悲鸿先生对这位同乡晚辈画家的人物画早有精辟的评论:“……尹君瘦石,精于绘事,尤工人物界画,在今日为最难能可贵,凡所兴起,多民族英雄史迹,与古特立独行之士,暨民间苦痛及其憔悴呻吟者……以其精严生动之笔,摹绘可歌可泣壮烈之史,作者心有所感,慷慨抒写。”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瘦石于1946年3月6日到达北平。不久,新中国成立,他开始了向往已久的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生活。
新生活、新天地、新情感促动画家放眼无垠草原,开始表现北国的风物人情。如果说他画马受有徐悲鸿的影响,那也只限于笔墨运用的借鉴,尹马只是尹马,两家画马出手神气大有不同。瘦石泼墨大写,笔酣情放,一派草莽精神,马是自由的,无鞍辔之苦,奔腾嘶鸣,好不快活,画得形神兼备,一脱前人窠臼。画册中《奔马画稿》《何日蓦青山》《踏破九州烟》等画中的几匹骏马,画得神见形外,趣出法上,与其说是画马,不如说是在画人,从立意抒情到笔情墨韵,都是百看不厌的佳作。
近人咸称瘦石书画双绝,不无道理。他的书法苍中见秀,绵里藏针,有很深的造诣,书卷气味溢于字里行间,无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之笔,信手写出自然流畅,潇洒秀逸,结体行气,十分耐人寻味。书画均如其人,书更明显。
1957年一阵风起,他被莫名其妙地扣上了一顶什么政治帽子,逐向白山黑水,伐木栽稻,着实流了一阵子汗水,历尽曲折,才于1962年重新返回到他一向有兴趣的画案前。直至1979年任北京市画院副院长,近年就任全国文联副主席。
相交40多年,眼见他走着越来越宽越来越亮而又坎坷不平的道路,时而被推到浪尖上,时而又跌落到漩涡里,真叫人为之一阵喜来一阵忧。看到新出版的书画集,为他的桑榆晚晴欣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