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喀什,神秘诱人的边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0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侨乡纪行

  喀什,神秘诱人的边城
本报记者 唐宁
“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这更增加了人们对这座边城的向往。
秋季,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我们来到了喀什。车窗外,晚风中,高高的白杨从笔直的柏油路两旁闪过,灯光中可见戴着小帽的维吾尔族汉子、身着彩裙的姑娘、蒙着褐色头巾的妇女和那极具特色往来不绝的毛驴车。
车到市中心,艾提尕广场灯火通明,夹杂着维、汉两种语言的叫卖声伴随着节奏鲜明、回旋曲折的西域音乐在广场上空飘荡,著名的艾提尕大清真寺在幽蓝的夜色里显得更加神秘。
喀什古称疏勒,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重镇。东汉时,班超两次出使西域,都以疏勒为大本营。唐朝曾在此设疏勒督府,为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这里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维吾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来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之地,中外人员往来频繁,是新疆著名的侨乡。目前整个喀什地区有归侨、侨眷5万多人。
新疆以出产瓜果闻名于世,而喀什的瓜果更具特色,著名的有无花果、石榴、伽师甜瓜、樱桃等。还产全国仅有的宝果“巴旦木”,这是一种桃类植物,食其果仁,营养价值为牛肉的6倍,亦可入药,是维吾尔族同胞招待贵客的佳品。
当我采访喀什地区行署副专员司马义·铁里瓦尔德时,这位“老喀什”颇为激动地说:“解放前,我们喀什市没有一家工厂,没有自来水,没有一辆汽车,连二层的楼房都没有,你应该好好看看,现在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啊,解放前仅有几家手工作坊的喀什,今日已拥有棉纺、丝绸、电力、建材等十几个门类、560多家企业,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
提起喀什,人们就会想到喀什的大“巴扎”。“巴扎”在维吾尔语中是“集市”的意思,远自汉、唐,喀什就已是外商云集的国际市场,传统的集市贸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星期天的清晨,东方最初一抹晨曦刚刚映在高大茂密的白杨树上,人声、马嘶和胶轮拖拉机的轰鸣便唤醒了沉睡的边城。城乡居民身着盛装,举家出动,坐着心爱的毛驴车,一起逛“巴扎”。这里主要出售各色纺织品和日用百货,四周则顺序摆卖各种干鲜果菜、药材烟草、手工艺品……集市上一派购销两旺的景象。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喀什开始重视在“侨”字上做文章。地区侨联副主席艾比布拉告诉我,地区侨办、侨联普查侨情,编写归侨名人录,聘请海外华人作经济联络员,已初见成效。同时积极开展扶助贫困归侨、侨眷工作。在疏附县的帕什克然木乡,我来到侨眷若孜·卡兹家里。他30多岁,精明强干,利用县侨联的贷款,先后办起了面粉厂和榨油厂,安排贫困归侨侨眷子女就业。
当我结束采访回到喀什市,已是夕阳西下。在艾提尕大清真寺门前,几个身着维吾尔族传统服装的老人,坐在高高的台阶上休息。深目银髯,安然慈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