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阅读
  • 0回复

皓首公仆孙将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09
第3版(综合)
专栏:

  皓首公仆孙将军
郭殿成
中央军委委员迟浩田上将最近在总参谋部号召广大指战员“远学雷锋,近学孙毅。”
新春正月,我特意登门访问孙毅将军,请他谈谈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向雷锋同志学习。
谈到学雷锋,86岁的孙将军感慨颇多。他说,现在一提向雷锋同志学习,有人便认为这是青少年的事,好像毛泽东同志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是专门对青年人讲的。其实,雷锋是一代人的楷模,我们每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年龄大小,都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
孙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多年来,他带头讲雷锋,学雷锋——
    心里永远装着群众
今年农历除夕,儿孙满堂的孙毅将军不与家人团聚,却来到所在的街道,同十几位孤寡老人欢聚一堂,写春联、包饺子,忙得手不停,笑得合不拢嘴,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也是街道的孤寡老人……
孙毅一家是1971年搬进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条小胡同的。独门独院,初来乍到,周围的群众对他的一家还很陌生。
一天深夜,这个平静的小院起了风波,惊动了四邻。大人们在家里侧耳静听,孩子们跑出来瞧热闹。原来是这位声音洪亮的老将军正在院子里怒气冲冲地教训两个女儿和司机。
事情是这样的:这天晚上,两个女儿串通司机开车去看电影。哪知被孙毅察觉了,他把大门上了锁。三个年轻人自知理亏,回来不敢叫门,司机只好爬墙进院,脚还未落地,就被老将军捉住了。孙毅训斥女儿,批评司机,越说嗓门越高,直到三个年轻人一一认错,答应写出书面检讨,老将军的火气才消。
一场小风波倒增加了左邻右舍对孙毅将军的了解,他们觉得小院的主人颇为可敬。
孙毅不准亲属动用他的汽车,可对左邻右舍并不那么“死板”。胡同里一位孕妇快分娩了,细心的老将军上门去对她家里人说:“如果半夜临产需要车,就去敲我家的门。”后来,这位孕妇果然是坐着孙毅的车子去的医院。东邻菜站一位职工在擦窗子时不慎摔伤,恰逢孙毅正要外出开会,他毫不犹豫地对司机说:“救人要紧,我步行去开会。”这条胡同的好几户人家都在特殊情况下动用过老将军的车子。
小胡同的一些居民至今难忘1976年唐山地震时在将军家小院里度过的日日夜夜。
孙毅家虽是独门独院,可房屋年久失修。总参机关几次要为他修缮,他都回绝说:“把这笔钱省下来为缺房的干部盖几间房吧!”儿子结婚后嫌那十来平方米的厢房狭小,他就领着儿子到住房拥挤的街坊邻居家里走访。他教育儿子说:“要把自己摆在一个普通群众的位置上。心里有群众,许多事情就容易想通。”
那场地震发生后,孙毅家里人面对漏雨的屋顶和裂缝的墙壁发愁,孙毅关心的却是住房条件更差、更拥挤的群众。他郑重地对全家人说:“周围群众房挨着房,楼挨着楼,地震起来往哪里躲呀?一旦有震情,立即把咱家的大门打开,让群众进院来躲避。”一个孩子插嘴说:“那安全保卫怎么搞?”这句话可把老将军激火了。他怒气冲冲地说:“这用不着你操心,我从参加革命的那天起就准备为人民掉脑袋!”
在那余震不断的日子里,孙毅家的小院果真成了群众避震的场所,有人还在院当心搭起了防震棚。平日寂静的院落增添了大人的喧嚷、孩子的吵闹,有时还升起缕缕炊烟。
东邻菜站和副食店,因场地小,节日前夕的鱼肉和集中上市的大白菜、大葱往往没处堆放,孙毅主动建议把他的小院当作存放站。两个店的负责人见老将军诚心诚意也就答应了。多年来,每逢冬贮大白菜时节,孙老家的小院就堆满了东西。有一次,司机抱怨院里存菜太脏,还受到孙毅的批评。运菜的卡车多是夜间进城,马达声和卸车人员的说话声,有时吵得一家人难以入睡。孙毅宽慰他们:“看到蔬菜丰收,群众冬贮菜充足,我们应当高兴,少睡觉值得。”
    “不图封妻荫子,只为青年成才”
孙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现在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这样一位高级干部的工资收入不算少,可孙毅不仅没有结余,有时月底还得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去卖旧报纸。不了解内情的人或许无法理解。原来,孙老除每月交给夫人固定的伙食费外,其余的钱都用来为青少年购买、邮寄书刊了。近年来书刊涨价,每月总得花去200多元。这样做,他已经坚持了整整20年,花费的钱款数以万计。
起初,儿女们对他这样做有些想不通,埋怨他把钱花在了外人身上。老伴田秀涓,一位在抗日烽火中参加革命的“三八”式干部对孩子们说:“你爸爸不吸烟,不喝酒,连一日三餐也很简朴。你们也都成家立业了。他觉得把钱花在青少年身上最值得,最愉快,咱们就成全他吧!”此后,孙毅的行动得到了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有人问孙老:“您这样做究竟图个啥?”老将军乐呵呵地答道:“不图封妻荫子,只为青年成才。”
湖南偏远山区一位小学教师想自修大学课程,为买不到教材犯愁。为难之时,他想到了北京城里的孙毅将军。孙毅接到这位远方陌生青年的来信,甚是高兴,亲自走访了多家书店和大学的出版社,足足用了7天时间,为这位青年买齐了课本,并写了一封长信寄去。青年教师在回信中表达了喜出望外的感激之情。他说,捧起老将军为我买来的课本,更增添了学习的动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位高考落榜生,对前途悲观失望,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在结束年轻的生命之前,他要找一位最可信赖的人诉说心中的苦闷,他选中了德高望重的孙毅将军。
孙老收到这封不寻常的信后,阅读了好几遍,心里很不平静,连夜写了一封9页纸的回信,同这位涉世不深的远方青年谈理想信念,谈人生真谛,谈成功中的甘苦,谈失败中的教益……夜阑更深,孙毅卧室的灯仍然亮着。第二天天一放亮,孙毅就亲自将这封沉甸甸的信投进了邮局的信箱。
青年人终于回信了。他在信中说,老将军的肺腑之言“重新点燃了自己心头的理想之火”。老将军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1983年,孙毅主动辞去总参顾问和全国政协常委职务之后,欣然接受聘请,担任了总参谋部青年工作顾问。同时,他还在京城内外20多所学校担任政治辅导员、名誉教授。大学里组织几千人的团日活动,他到场作报告;连队、商店、宾馆的团员们过团日,他也赶去同青年谈心。为了写好一篇发言稿,孙老常常开夜车,从不让秘书代劳。1984年,他作报告80多场,1985年和1986年,都是70多场,1987年40多场,1988年又讲了近50场。老伴见他整日辛劳,心疼地劝他注意休息。他说:“为青年操心尽力,身上累,心里甜。”
孙毅报告的效果如何呢?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曾这样说:“北京有个孙胡子,80多岁了,他德高望重,奋斗不息,有经验,有水平,走到哪,讲到哪。他一讲话,群众欢迎,就鼓掌。如果我们全军有100个孙胡子,全国有1000个孙胡子,那我们就了不起了。”
人们说孙毅是老雷锋。孙毅说,不敢当。在孙毅的心目中,雷锋确实是榜样。1985年6月,孙毅利用工作之便实现了夙愿——瞻仰了雷锋墓,参观了雷锋纪念馆。他在写给总参领导同志的信中说:“看了雷锋的遗物,听到雷锋事迹的介绍,我心潮起伏。他那活着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的思想,永远值得我学习。”
    (原载《瞭望》1990年第10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