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创业浩歌当长吟——读大型画册《绿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10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创业浩歌当长吟
——读大型画册《绿洲》
杨牧
友人送来这部画册,正是笔者作为一个兵团人经历了一段灵魂的撕裂,重又回到新疆的时候。倘若一定要用一个比喻,打开画册就像推开一扇阔别多年的故园的门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巍巍天山,浩浩绿洲,镶嵌着这样一幅木刻:一棵新植的绿树枝头,牵着一条背包绳,上搭军衣和一张印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军用毛巾,春风起处,两只紫燕嬉戏其上。(《瀚海新歌》)瀚海的主人哪里去了?北迁的紫燕呢喃些什么?与其说是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毋宁说是历史本来就这么令人神往。
简单到极点。50年代,一支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光荣部队,刚刚抖落战火的烟尘,就遵照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就地转业,向戈壁开战。他们在这里烧荒、造田、修渠、盖屋。创业的号声引来各路人马,热血沸腾的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包括一大批冒险出关的流浪汉。40年过去,一个拥有200万人口、600多万公顷土地、数以百计的现代化农场,集工业、农牧、交通、科技、文化、教育于一身的泱泱兵团已闻名于世。当初的来者已成为这里的“开基始祖”,简单的话题已具有超负荷象征性内涵,以至现在要给孩子们讲清那些在原始的窝棚里拙笨规划,在荒原上以人代牛的悲壮场面,已比讲清抽象派艺术、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更加显得不容易了。
历史是坛发酵的浓酒,年辰愈久愈能品出其中的清醇。浩帙的长轴一卷卷拉开,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贺龙……一代俊杰无不在这里留下他们巨大的身影。共和国尚在摇篮中,他们知道奶汁还少,要使她壮大,生产、创造乃第一需要。兵团的人们说起这些光辉的名字,就同絮叨自家的亲人。这是力量,也是一种不老的情怀。以致新时期以来,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胡耀邦、彭真、王震、李鹏相继来到的时候,揿动的快门仍旧叠合当初的记忆。
是谁抓住了这样的瞬间?枯瘦如柴的维吾尔老爹老泪纵横,小农民样的年轻战士自己哭着还为之擦泪,一个像刚刚离开母怀的小女战士紧搂着他们泣不成声。(《骨肉情》)是父子?父女?还是兄妹?是什么使他们结成了血肉?说它表现了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完全不错,但团结哪是“表现”出的!只有与人民甘苦与共,声息相通,才会这样“打断骨头连着筋”。进疆初他们帮百姓减租反霸,几十年来不忘为人民兴利除弊。屯垦戍边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然而最终都只留下了空河床。唯有这个新型的生产建设兵团,历四十秋风雨而益固,经三千重曲折而不衰,不仅把戈壁织成一派花团锦簇,在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究其本,你已不难理解个中原委。
成就是醒目的。从塔里木到准噶尔,从阿勒泰到昆仑山,鱼跃鹰飞,果熟瓜甜,无不刻满创业的丰碑。对画册中以摄影为主的300幅作品,我们可以为每幅写出鉴赏性文字,或称其妙构,或惊其匠心,最终都发现原来仅是历史的独创。
卷尾:石河子广场。玫瑰盛开的喷水池边,一组人拉犁的铜像。肌腱高耸,悲壮而惨烈。四周围满嬉戏的孩童。《军垦第一犁》拉犁者已成雕像了,沉默不语。我们欣慰地看着孩子,同时也凝视那些赭黑色的脊梁。我们不敢说从此就鲜花如云了。如果当我们再次面临某种挑战,也许铜像会发出一种金属的声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