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山西忻县地区四十个村农业生产潜在能力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7-10
第2版()
专栏:

山西忻县地区四十个村农业生产潜在能力的调查
中共忻县地方委员会
编者按:今年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是,在农业生产领域内,是不是还有生产潜力,或者还有那些生产潜力,应该怎样把它发挥出来,以便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加以切实的调查研究。中共山西忻县地方委员会的这个调查报告,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重要材料和办法。我们把这个调查报告发表出来,供各地领导农业生产的同志们研究参考。
为了实现一九五二年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增产一亿二千万斤粮食的计划,我们在一九五二年全专区首届工农业劳动模范会议后,向劳动模范调查了四十个村(五台五村、定襄四村、忻县四村、阳曲五村、崞县六村、代县六村、宁武四村、静乐四村、繁峙二村。其中山区半山区二十六个村,平川地区十四个村。)的关于农业生产潜在能力的情况。调查的结果证明:无论山地与平川,农业生产的潜在能力都是十分雄厚的。只要党和人民政府大力领导农民,打破保守思想,改变耕作方法,实行几项主要的生产改革,农业生产就会有很大的发展。
(一)种植多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合理地使用地力
代县新高村有一百三十亩地,种胡麻或高粱,产量相同。而胡麻价值高于高粱的一倍。忻县北湖村是产麦区,计划扩大麦田二千亩,比种高粱增产三千二百石粮食。山药、黑麦是山区的多产作物,较种莜麦增产一倍。代县韩曲村有一百亩碱地,每亩种高粱只产八斗,种莜麦可产一石,还可产八斗回茬豆子,共可增产一百一十石。忻县、代县、五台有十二个村,共有五万零五百一十七亩土地;其中六千四百四十八亩土地如实行作物播种的改组,则在生产投资、耕作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增产六千四百四十八石粗粮,相当于总产量三万七千六百石的百分之十七。几千年来,在封建的生产关系支配下,农民在田地上种植作物,主要服从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要求和固有的生活习惯,不可能科学地使用土地,因此严重地浪费了地力。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革。
(二)增施肥料
目前农作物的施肥量都很低,一般水地每亩平均施肥三十担左右,平地和坡地每亩平均施肥十五担左右,大多数山地是不施肥的。这对地力的浪费和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劳动模范的丰产经验证明:适量施肥是农业丰产的关键。忻县劳动模范崔二毛,每亩山药施肥十一大车,结果每亩山药收获了四千五百斤。据调查,目前肥源是充沛的,一九五二年增施肥料百分之五十的计划是有条件实现的。为此必须:第一、改变烧牲畜肥的习惯。多数山区和燃料缺乏的地区,都以牲畜肥作燃料;有的把肥料丢掉了。这是一项很大的损失。崞县四区王家庄每年烧掉和丢掉的牲畜肥料达二万四千余担。如把这些肥料积存起来,全村七千六百八十亩土地,每亩可以得到三担,相当于目前施肥数量的百分之十五。第二、提倡养猪,提倡挖猪圈。目前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圈猪习惯,许多猪粪都损失了。定襄崔家庄、管庄村共有五百五十四只猪,每年丢掉的粪至少在四万一千九百担以上。第三、恢复和发展羊群。据九个村调查,目前羊的数目仅及战前的百分之五十四,某些地区羊群减少,是农业生产降低的基本原因之一。第四、恢复和发展油坊,增加细肥。目前群众都要求买细肥,但油坊太少,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崞县阳武一带七、八个村庄,战前榨油业很发达,通常有二百多条油梁开工;现在继续开工的只留下十多条了。第五、提倡积肥、打炕。崞县大营、南阳店两村过去每二年打炕一次,如改为每一年打炕一次,可以增加肥料三万五千担,平均每亩可以增加四担,等于目前施肥数量的百分之二十。宁武山地许多村庄,进行一次清洁卫生运动,每户可以打扫二十担肥料。另外,在施肥方法上也是应该改革的。许多地区实行漫粪,这对肥料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如改为集中施肥,其效益可以提高一倍。在肥料不足的情况下,增施肥料应该集中在最有出息的土地上,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效益。
(三)大力开渠打井,兴修水利
这四十个村中,有二十七个村都可以发展水利,能增加水地三万二千零六十八亩(崞县阳武河除外)。代县槐树院、韩曲、上花庄、西高泉等四个村有土地一万一千八百六十四亩,其中有水地四千九百四十五亩,还可以再发展水地二千九百六十六亩,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增加这些水地后,可以增产二千七百二十六石,相当于土地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二。这说明我区水利潜在能力是很大的。发掘这些潜在能力的关键是:第一、改革封建水规,彻底实行民主管理。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崞县阳武河去年部分改革封建水规,增浇土地一万四千亩;如果全部改革封建水规,还可再增加水地四万亩,相当于现有水地的三分之一。第二、改变有水不使的旧习惯,大力发展小型水利。许多地区发展水利的条件相当好,但群众认为“水浇了就不长了”,“水浇了费作务”,因而有水不加利用。宁武是水利条件很差的地区,但如果改变了这种旧习惯,仅二马营等十多个村,即可开小渠十道,浇地六千多亩。第三、大量打井,推广水车。四十个村中有五个村都有打井条件。忻县六石村共有土地七千二百一十四亩,如把旧有四十眼井的辘轳换成水车,再打五十眼井安上水车,全村可以增加水地三千九百亩,连旧有的二千五百余亩计算在内,可使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变成水田。
(四)整修土地,改良土壤
山地禁止开荒以后,群众耕地受了限制。因此,必须树立长期建设山地的思想,大力整修梯田。有十个村可修六千九百五十亩梯田,增产三千二百六十五石粮食。崞县马圈村劳动模范张明中三年来修成十亩梯田,每亩产量由二斗提高到一石。在通常情况下,梯田最低限度比山地可增产一倍。平川地区碱地面积十分广阔,除了种植抗碱作物(如莜麦、葵花)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地质。最有效的办法是引洪水灌溉。十二个村共有碱地五千四百一十七亩,如用洪水灌溉的方法加以改良,可以增产二千四百六十四石粮食。另据代县劳动模范冯老虎的经验,每亩碱地垫黄土三十担,可增产一斗。一般土地应该用里切外垫办法进行整修。阳曲上庄村去年整修土地二千多亩,增产粮食八千斤,等于八十亩地的产量。此外,在山沟、河床间还有大量空地,特别是一九三九年大水冲毁的土地,多数尚未恢复起来。四十个村中,还有二十二个村可以扩大耕地三万零七百亩。如崞县上庄村可以淤地二百多亩,增产粮食六百石,可使每户平均增加三石粮食的收入。
(五)选用优良品种,推行籽种消毒
经过两年以来的大力提倡,种植优良品种和实行籽种消毒的地区已逐渐扩大。优良品种除本地农民培育者外,外来优良品种,金黄后玉茭最受群众欢迎(最低可比本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二十五)。据阳曲五个村的统计,已经有百分之五十的土地种植优良品种(包括本地优良品种),平均较本地普通品种增产百分之八。忻县北湖、六石、月蜍等三个村共有四千二百亩土地种植优良品种,占土地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一,较普通品种增产一千一百四十石,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六点三。但多数地区群众还不信任优良品种。因此,必须把普及优良品种提到农业生产领导的重要环节上来。有些地区,实行籽种消毒的耕地,已达耕地总数的百分之五十至八十。各地经验都证明:经过籽种消毒,一般可增产百分之五至十。种植莜麦地区,以温汤浸种代替烧酒拌种,业经许多劳动模范试验成功。推广这个经验,可节约很多烧酒。但群众在浸种时,害怕把籽种烧死,大多数达不到应有的水温标准。群众很欢迎温度表,可以大量推广。
(六)精耕细作,推广新式农具
我区多数地区没有秋耕习惯,锄耧次数也很少。许多耕地根本不锄。这种习惯必须改变。据劳动模范张二念的经验,实行秋耕的地,每亩收莜麦四斗八升,不实行秋耕的地,每亩只收莜麦三斗六升。全村
一千二百亩莜麦地都实行秋耕,可以增产一百四十四石。在锄耧方面,根据五台劳动模范李稳在的试验,谷子锄四次,比锄二次增产百分之十。使用新式步犁是提高耕作效率、增加生产的重要条件。据崞县劳动模范罗文考的试验,使用新式步犁耕地深、翻土匀、除草净,比用旧犁耕地约增产百分之二十五。经过去年一年的推广,群众乐于接受新式犁,普遍感到供不应求。四十个村中,已有二十五村推广新式步犁五十五张,今年要求再推广三百二十六张,比去年增加五倍。根据这个比例,今年全区可以推广新式步犁五千张。群众也很欢迎喷雾器,崞县八、九区即要求再推广一百九十台。此外,改组株、行距也可以增加产量,据罗文考的试验,宽行距、密株距可以增产百分之二十。因此,劳动模范普遍感到旧耧车有改革的必要。
(七)贯彻防旱抗旱,和自然灾害作斗争
我区十年九旱,贯彻抗旱防旱是农业增产的基本保证。去年我区有六成半的收成,这是和贯彻了全年的抗旱斗争分不开的。四十个劳动模范的经验都证明旱灾是可以战胜的。阳曲劳动模范朱文华领导上庄村农民实行多耕、多耙、早种,使禾苗早日出土。这一年周围村庄只有五成年景,而上庄村每亩平均还比常年增产六升七合粮食。崞县劳动模范原尚万领导白家湾开渠两道,把八百亩隰地变成良田,周围村庄只有四成年景,他们达到了六成。忻县解补财领导群众担水浇苗一百五十亩,每亩较未浇的地多收粮二大斗。虫害兽害对庄稼的损害很大,我区以花媳妇、黑婆、蝼蛄、钻心虫、核桃虫、犵狸等为害最烈。据静乐劳动模范赵拴成的经验,彻底除治花媳妇,山药可以保产百分之四十以上。防除病虫害主要应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在目前应着重人工捕杀。钻心虫一向认为无法除治。据五台劳动模范李稳在经验,秋耕前用三指钩将谷茬全部钩掉,连钩三年,钻心虫即可绝迹。遇有大的灾害发生,应即动员全体群众进行围剿。去年忻县北湖地区十余村发生蝗虫,当地领导机关立即动员万余人将蝗虫全歼,未造成灾害。阳曲劳动模范刘应海设置杀伤区,消灭犵狸三千四百个,减少了六十石粮食的损失。“六六六”、滴滴涕等杀虫药粉,普遍受到群众欢迎,应该推广使用。
(八)发展牧畜
我区山多,发展牧畜的条件很好。抗战前我区牧畜业相当发达,但经过八年抗战,牲畜损失很多。虽经二年来的恢复和发展,仍离战前的水平甚远在据十一个村统计,战前有耕畜一千五百三十头,现在只剩下八百八十四头。牲畜质量也远不如抗战前。六个村抗战前有骡子一百八十一头,现在只剩下十二头。耕畜不足,是某些地区农业生产不能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本原因之一,这在崞县表现得最为突出。南阳店赵申保互助组二十一户,三百亩土地,只有一头半耕畜。他们每年花在雇耕畜上面的钱即达三百四十五万元。目前发展耕畜的问题是:第一、种畜站太少,应再加增设,奖励繁殖牲畜。第二、土地改革后土地分散,许多单干户养畜困难,应提倡组织起来,集体养畜。第三、群众购买力低,普遍要求牲畜贷款。第四、某些地区群众还有农业社会主义思想,负担上也还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崞县某些地方人领牲畜服勤务,记畜工不记人工。羊的繁殖率最大,但恢复和发展的最慢。羊群缩小的基本原因,除抗战期间日寇的摧残外,主要是近年来当地党和人民政府忽视繁殖和保护羊群,劳资不协调,对牧羊工人缺乏领导。这一情况必须改变。
(九)发展林业
我区造林的条件也是很好的,二年来,树林发展很快。二十六个山地、半山地村,都有封山育林的条件,沿河村庄造林的空地也很多,大多数村都可以种植果木树。这是长期建设山地,使山地逐步走上富裕的重要条件。静乐劳动模范张保大一九三七年种二亩树,一九五零年间伐一次,一九五一年就盖了五间房,该村去年卖树收入达一千四百多万元。目前发展林业的问题是:第一、群众还缺乏长期建设的思想。第二、护林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小树栽的不少,成活率不大。第三、缺乏果木树秧。这些问题,应该迅速加以解决。
(十)发展副业
两年来副业生产比抗战前有发展。一般的山地村,副业收入占农民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平川地区亦占百分之二十左右。阳曲庄儿上(山区)四十户都有副业生产,全村去年副业收入达四万零九百二十斤小米,每户平均净收入八百三十斤小米。忻县北湖村(平川)去年副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他们的副业收入这样丰富,主要是由于党支部领导群众把副业生产变成了有组织的行动,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副业生产的潜在能力很大,多数村庄都可以超过现有水平的一倍。为了发展副业,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副业生产必须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和供销、信用合作事业结合起来。庄儿上和北湖村的副业搞得好,主要是由于实行了组织起来,抽出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北湖信用社又给副业生产者解决了资金困难。第二、解决山地交通问题。繁峙二区盛产山货,但由于交通不便,运不出来。解决了交通问题,即可促使副业进一步发展起来。
×××
我们只要能够把这些生产潜在能力发掘出来,某些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就可以在现有水平上增产百分之五十以上,个别村子还可以超过一倍;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也可以增产百分之三十。发掘这些潜在能力的条件是存在的,一般地区在三、五年内就可以作到。这就必须贯彻农村合作化的方针,全面地组织起来。目前全区组织起来的全劳力和半劳力只有百分之十四点八,四十个劳动模范村,一般达到百分之三十至六十。根据他们的计划,一九五二年内可以把百分之八十的全劳力和半劳力组织起来。实现了这个计划,就可以腾出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剩余劳力。崞县南店村共有三百个男劳力,五千二百三十亩土地,每人平均耕作十七亩,但实际上一个人可以耕作二十四亩。如果把百分之八十的男劳力组织起来,即可剩余八十七个男劳力,占男全劳力和半劳力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九,如再把百分之五十的女劳力发动起来,剩余劳力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四。合作事业方面:四十个村都有了供销合作社社员,平川地区一般有百分之四十的农户入社,山地只有百分之十的农户。一年来供销社在组织社员生产上已起了很大作用。五台湾子村合作社一年内推销群众农副产品总值一亿三千万元,供给群众生产生活资料总值八千万元,使社员得到五万斤小米的利益,帮助群众盖房三十间,补修破房二百余间。但也有些群众对参加供销社的情绪不高,甚至抽了供销社股金去入信用合作社。主要原因是这些合作社不能贯彻为社员服务的方针。五个村有了信用合作社,解决问题很大,很受群众欢迎。忻县北湖信用合作社一年来帮助群众修渠一道,改变六百亩碱地土壤,增产粮食二百四十石,组织一百零九人进行副业生产,获利小米七万九千多斤,相当于全村农业生产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一。这就是说,把农村里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和群众的资金组织起来,是足以发掘出上面说的那些潜在能力的。但是要实现这个任务,必须向区村干部和群众的“生产自发论”思想作严重的斗争。生产自发论者,满足于小生产的落后状态,看不到生产潜在能力,不愿积极进行农业生产上的各项改革,对农业生产抱悲观主义的态度。他们看不到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认为旧社会做不到的事新社会也做不到。他们不积极和生产上的各种困难作斗争,因此,在实际工作上就把政治斗争任务与经济建设任务分割开来。他们看不到革命的前途,憧憬着资本主义式的发财道路,因此也不希望有什么领导。这种思想是实现以上任务的基本障碍。我们认为,县委、区委直至村级党的支部,都应该对当地生产潜在能力作一次深入调查和计算,针对实际情况,订出一个较长期的(如三年至五年)生产建设计划,作为动员全党全民生产奋斗的目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