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继续为减轻农业自然灾害而努力奋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0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积极开展中国减灾活动

  继续为减轻农业自然灾害而努力奋斗
农业部部长 何康
中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复杂,历来自然灾害频繁。旱涝、风雹、霜冻、病虫等无时不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收成,威胁着农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旧中国几千年间,一遇自然灾害发生,常常造成洪水泛滥,赤地千里,田园荒芜,灾民遍野,被公认为世界上遭灾种类最多、灾害史最长、受灾最深的少数国家之一。在腐败的社会制度下,善良的劳动人民,只有把五谷丰登的希望,寄托于神灵恩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同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稳步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初步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旧中国那种灾害肆虐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是可以做到的。
蝗虫在中国历史上为害十分猖獗,解放后党和政府首先把消灭蝗灾作为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1952年农业部就召开了全国治蝗座谈会,不到十年功夫,就使千年蝗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小麦锈病、吸浆虫、水稻螟虫等防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植物保护事业日益发展,政府制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使25种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基本得到了控制,大大减轻了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
我国牧区的防灾抗灾工作也有了较大发展。在牲畜疫病防治方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防治、检疫、隔离、消毒、处理等综合措施,先后消灭了牛瘟,基本控制了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以及猪瘟、马鼻疽、牛肺疫等流行性疫病的蔓延危害。在牧区努力开展改良草场和抗灾灭虫、灭鼠工作,到1988年,北方草地鼠虫危害面积比1970年减少了30%。1987年以来,内蒙古、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区,还在易灾县(旗)建设防灾基地,采取发展围栏草场、人工草场和牲畜棚圈,购买打草加工机械,打牧业用井等措施,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防灾,效益显著。
我国40年的实践表明,只要加强领导,采取正确的决策,组织和动员全体人民群众,推广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防灾抗灾斗争,完全能有效地减少和降低灾害的为害程度。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至今仍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1949年至1988年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遭受水旱、风雹、霜冻灾害面积3300万公顷,成灾面积1400万公顷,每年因灾损失粮食500万吨以上。其中受灾面积在4000万公顷以上的11年中,造成粮食生产严重减产的有7年,累计减产11500万吨,占40年来减产总数的93%。据近十年资料,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每年平均发生面积17920万公顷次,年均损失粮食800万吨,皮棉23万吨。草场鼠虫危害和退化也很严重,目前每年草场退化面积大约133万公顷,鼠虫危害面积2000万公顷,占发生面积的85%,约有1500万吨牧草被鼠虫吃掉,相当于500万只羊单位的饲草量。其它一些自然灾害,如草原火灾、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北方麦区的干热风,南方双季晚稻的寒露风以及长期阴雨寡照等,也往往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动员广大农民树立减灾意识,长期坚持以预防为主,立足防灾抗灾,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保障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首先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济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的前提下,大力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扩大排灌面积,提高防洪能力,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建立高产稳产田;继续建设牧区防灾基地,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并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抵御灾害和减轻损失,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
二是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因时、因地、因灾制宜,采取趋利避害的农业措施。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选育推广抗逆性强的品种,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实行多种形式的间套复种。改革牧区生产方式,发展季节性畜牧业,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缩短饲养周期,减少年末存栏,不仅可以有效地减轻灾害损失,还可以扬长避短,在灾年获得丰收。
三是要加强防御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逐步建设好灾情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做到以预防为主,掌握防灾抗灾的主动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