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三环”紧扣增生机——记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农科教综合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1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三环”紧扣增生机
——记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农科教综合改革
刘如森
位于川中丘陵中部的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从1987年到1990年4年间,粮食由4.8亿公斤上升到5.5亿公斤,工农业总产值从4.85亿元上升到7亿元,财政收入翻了一番,人均收入从353元上升到544元。
让这有限的土地不断增值,除了党中央富民政策造就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还有突出的一条,就是他们实行了农科教综合改革,以教育为中介促进科技转化,以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对教育、科技进行反哺,教科农三环紧扣,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科技兴农关键在于教育
在老池乡,主管教育的副区长马敬生面对着一望无际的甘蔗林算帐:过去亩产甘蔗2吨到3吨,现在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推广了地膜催芽、合理密植、科学配肥、精耕细作的科学方法,亩产可达10吨以上。按每吨180元计算,每亩收入可增加1300元。只此一项,全乡今年多收入90多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而实践更使遂宁市市中区领导者懂得靠教育致富的道理:扶贫,给资金不如给技术;科技兴农,离不开教育这个最佳途径。于是,一个新思路产生了:以学校为基地,一个学生带一家农户。
在老池乡7村的山坡上,我们见到了科技示范户陈立友。他家承包了685棵柑桔、黄桃树,加上稻田养鱼,还有红苕加工,全家每年收入上万元。他站在枝繁叶茂的果树下指着身边的儿子陈伟说,“这个果园就是他搞起来的。”乡里同志插嘴说,“小陈就是从农校毕业的,小伙子现在又当上合同制农技教师啦!”
科技示范户自己富了之后又带动了周围的乡亲们:东禅乡6村农民、原农校负责人唐坤植桑养蚕致富后,手把手教乡亲们,带动300多户植桑养蚕,每户桑蚕收入800元到1500元。
“短、平、快”实用技术成为农科教的结合点,各乡根据当地实际选择重点技术项目推广。全区67所乡农校、90所分校开展了6大作物和桑蚕、林果、生猪、水产、蔬菜、家禽、建筑等方面技术培训。共开农业职业初中班36个,在学1508人;专业班347个,已培训14164人,其中869人运用所学技术致富,训前人均收入为241.31元,训后达612.43元。
“三教”统筹形成整体强势
以农村成人教育为龙头,职业技术教育为骨干,普通教育为依托,三教统筹,形成合力,从少儿抓起,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遂宁市市中区的总体构想。
这个区规定:普通学校小学3年级以上开设劳动技术课;初中2年级以上根据各乡经济特点开设专业技术课;高中开设职业技术课。近年来,全区对2万多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了职前培训,使他们成为乡村各行各业的“土技术员”。
三教统筹,有分有合,可以充分利用师资力量。老池乡农校与乡初中校舍在一处,教师身兼两校之课。三教统筹,利于形成对人才连续培训的链条。东禅中学不仅让学生毕业前掌握一两门专业技能,还追踪培训。2年中培训2000多人次,仅平菇生产技术培训一项,即可新创产值55万元。这个学校2年来的高中毕业生中,有36人被招聘为乡级干部。
他们虽然抓了教育向农科教结合、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一办学方向的转轨,但没有冲击基础教育,这可以从高考升学率得到证明。全区考入大专以上的学生,1986年在全市倒数第一;1987年居全市第一;1988年达542人,比1985年翻了一番;1990年仍为全市第一。
经济发展为教育增添活力
教育把科技的“养料”输送给农村生产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为教育增添了活力。东禅办事处近3年来为各乡改造学校危房4800平方米,维修校舍1万平方米,新建校舍5103平方米,共投资167万元,大大超过了这个办事处一年140万元的财政收入。
农民看到了教育的伟力,得到了科技的实惠,愿意为教育花钱。东禅乡的农民说:“全乡今年实行科学种棉,仅卖棉花就收入800万元,按1%给教育,8万元,够盖一所小学了。”新建的东禅乡小学的三层楼和西眉乡中学的5层楼高矗在青山绿水之间,证明他们的话不假。
保升乡农校是1982年创办的。8年来举办农业职业初中班8期,培训班152期,讲座83期,印发技术资料5.3万份,办起了食用菌场、农场、渔场、铝锭车间、土陶厂、科技推广站、咨询服务站等,被乡亲们称为“致富的摇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