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培育人才、爱护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20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培育人才、爱护人才
文艺理论家 冯牧
我是怀着一种兴奋而又不无忧虑的心情来迎接正在热烈进行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活动的。我认为,京剧出现了“危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我不相信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正确方针指导下的京剧艺术,会走向衰亡的道路。
比起我国一些地方剧种来,应当说,京剧还只能算是比较年轻的剧种。如果要为京剧寻根,我们当然可以上溯到200年以前;然而,作为一个真正形成了自己完整而丰富的艺术体系的剧种,京剧大约只有150年的历史。在那以前的历史,恐怕只能被看作是一个新的剧种——确切意义上的京剧,从嬗变、衍化、融合、创新到形成的时期。
但从那时起,不过100多年,京剧艺术就如长江大河滚滚奔流,迅猛发展成为影响遍及神州大地的全国性剧种,并且迭现高峰,独领风骚,并为举世所公认,在世界戏剧史上展现了一个独具民族风范和完整体系的艺术天地。因此,深入、系统、科学地总结一下200年以来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经验,不但对于振兴京剧艺术是一项重要工作,而且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推动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课题。
我想强调提出一个更好的培育人才和爱护人才的问题。这就是:从上个世纪中叶起,在京剧舞台上,就从未间断地产生着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艺术家乃至艺术大师。从所谓“前后三杰”到“前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等不一而足。他们以自己出色的艺术创造,把京剧推上了一个接一个的高峰。可以这样说,一部京剧艺术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卓越的艺术家不断涌现、不断以自己独创性的艺术实践丰富和完善着京剧艺术的历史。
建国以后,必须承认,我们在培育和重视人才方面也有过大量成功的经验。40年来,也曾经出现过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局面。
但我们同时又不能不承认,在培育和扶植人才健康发展方面,在近些年来出现了被削弱的趋势。我们不应当由于出现了“后继乏人”现象而忘记了“事在人为”这条真理。我应当坦率地说,当我们为一批批才华横溢的青年新秀出现在舞台上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看到了另一种现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有的在崭露头角之后不久便如流星一现般地倏然而逝,有的则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热情关怀和帮助,很少获得在艺术实践上大显身手的机会而逐渐枯萎。这可真应了古人的那句名言:“学如牛毛,成如麟角”。我认为,如果现在还不能把大力培育和扶植德艺兼备的青年京剧工作者当作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迫切任务来看待,那么,曾经被世界上视为我国民族艺术瑰宝的京剧艺术,可是真的要走向衰微了。(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