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密植法提高了小麦单位面积产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7-12
第2版()
专栏:

密植法提高了小麦单位面积产量
新华社记者李蓬茵
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直属机耕学校双桥实习农场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实行小麦密植法,得到了丰收,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它对于全中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将发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双桥实习农场的经验证明,将同样的种籽,播种在同样条件的土地上,其他田间管理工作也完全一样,只是缩短行距,实行密植法,就能使每亩小麦增产一百二十二斤,较稀植增产约一倍。这个经验如能普遍推广,使全国的麦田都能做到每亩约增产一倍,将是如何惊人的一件事啊。
双桥实习农场,在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的直接领导和农业部顾问苏联农学专家卢森科的具体帮助下,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先后接受了苏联的深耕密植,牧草大田轮作制等先进生产经验,既充分地使用了地力,又科学地培养着地力,因此该场棉花和麦子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今年该场的小麦,又由于实行了密植法,虽在去冬今春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仍获得了丰收。丰产地每亩产量高达四百十六斤。全场二百五十九亩麦地今年的总产量达到四万七千二百多斤。其中包括密植、稀植两种植法的麦地的产量,计密植地(行距十五公分)九十三亩共产二万四千二百三十八斤,稀植地(行距四十五公分)一百六十六亩共产二万二千九百九十八斤。密植地的每亩平均产量是二六○点六斤,稀植地的每亩平均产量是一三八点五斤,密植地的产量约为稀植地的产量的二倍,这就充分说明了密植法的优越性。至于该场附近一般农民所经营的麦地,今年每亩平均只有八十九点六斤,最高的一百四十斤,最少的只有三十五斤。
“双桥实习农场在学习苏联经验,实行小麦密植的头两年的成果和经验,也证明了密植比稀植好。”该场同志说。一九四九年,苏联农学专家卢森科来到了中国,带来了密植的先进经验。只因当时大家接受中国传统的“宽行大垅,通风通光”的稀植耕作法的影响很深,对于苏联的密植经验还不是完全相信的。有的人甚至毫无根据地说:“苏联的密植法,或者只适宜于苏联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而中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则是历来就习惯于稀植的。”因此,双桥实习农场在一九四九年秋季播种小麦时,只是初步地缩小了行距(由六十公分改为三十公分),而没有放手实行密植。但是这种“初步缩小行距”的密植,也立即获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一年,农场附近农民的麦子大都长了锈病,农场的麦子因为种得比较密却没有长锈病。产量方面,附近农民的麦地每亩只收五、六十斤,而农场的每亩却收得一百点二五斤。农场每亩地较农民多收八成以上。一九五○年秋播时,双桥实习农场正式实行密植法,全部麦地行距一律改为十五公分,成绩就更加显著,产量较当地农民高得更多了。由于气候(春旱春寒)的影响,去年该场附近农民的麦地最多每亩只收四十五斤,最低的只有二、三十斤,而农场的五百十四亩麦地却平均每亩收得一百零六斤,较前年每亩平均增产五斤,较附近农民更多收一点三七倍。以年景来说,这一届麦子生长过程中所得到的气候雨水条件都远不如上一年的,而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这就是实行密植的成果。从此,双桥实习农场的全体职工对于苏联小麦密植法的先进生产经验就完全信服了。去年秋季播麦时,双桥实习农场所以仍有一百六十六亩麦地采用了行距四十五公分的稀植法,是由于这一部分麦地本是牧草大田轮作区,该场原来只计划在苜蓿播种之前利用休闲地种些小麦,待雨水适宜时再在麦子行间种植苜蓿,后来因为一直没有得到适当的雨水,苜蓿未能下种,苜蓿间作地却因而成为现在的小麦稀植区。这次意外地同时得到密植、稀植两种不同的收获量来作比较,就更加明显地证明了密植法的优越性。
据该场在麦收前所作田间调查显示:密植的麦子分蘖多,穗儿长,穗子重,麦粒多而壮实,因此产量高。在九十三亩密植麦地中,有半亩麦地曾在春季小麦分蘖期及扬花期分别浇过水,因而被称为“密植丰产地”的,其情形就更好。现在,请看一看该场所作田间调查表中普通密植和稀植两项产量的比较吧:
密植的每平方公尺有麦穗三百零八个,而稀植的只有一百九十三个;密植的每株平均分蘖数是二点三八,而稀植的平均分蘖数是一点九四;密植的每穗平均重量有一点○六公分,而稀植的只有○点九一公分;密植的每穗有麦粒二十点九粒,稀植的也有二十点九粒,而密植的每千粒重三十点八五克,而稀植的只有二十八点八五克。因此,密植的每亩平均产量(丰产密植区除外)达二六○点六斤,稀植的每亩平均产量只有一百三十八点五斤,即密植较稀植每亩产量高出一百二十二点一斤。该场田间调查表同时具体指明:这两种种植法的麦子,其品种、播种时间、发芽率以及生长条件如土壤、水分都相同;施肥量同是每亩厩肥二千斤,化学肥料石灰氮五十斤,而密植的产量高得多。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实行密植法对于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就是在生长过程中,密植、稀植两种作法的优劣也很分明。当记者前往访问时,该场的工作同志都这样说:密植的,叶子宽,颜色绿,麦杆也粗,分蘖整齐;而稀植的则叶子狭,颜色黄,杆儿细,分蘖参差不齐。在说到密植的分蘖整齐时,该场范副场长拿了一株从密植麦地采来的标本给记者看,他十分兴奋地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好的麦子,有效分蘖这样多,这样整齐,全株二十个麦穗都一般儿高!”
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局在双桥实习农场密植、稀植两种麦区所作麦地含水量和杂草生长情况的调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密植法的好处:从土面向下测量十公分,密植区与稀植区的含水量都是百分之七点九;向下测量十一至三十公分,密植区含水量为百分之七,稀植区为百分之六点四;向下测量三十一至五十公分,密植区含水量为百分之十点二,稀植区只有百分之八点三。杂草生长方面:每平方公尺内,密植区仅有杂草零点二株,而稀植区却有杂草五点八株。以上说明,土壤水分不因作物密植而蒸发多,相反地,杂草却因为作物的密植而长得少。
“那么为什么密植就能够使作物长得更好呢?这有什么科学根据吗?”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工作同志说:“这样的问题在以前我们并没有考虑过,但是这几年通过密植丰收的实际经验,我们同时认识到了它的理论根据。”
他说,道理很简单:第一,密植能够使作物分布均匀,充分利用土壤养分,以使小麦更能发挥分蘖作用,麦子长得壮,抗病力就增强。这就是密植的小麦所以分蘖多,长得好而不易生锈病和不生杂草的原因。第二,小麦在禾本科作物中是深根作物,它的根子向下伸展共达六尺至八尺。它能够直线向下伸展以吸收地中养分。第三,小麦因土壤养分全被吸收,杂草就无从生长了,用不着中耕,所以也就用不着留下宽行大垅作为耕作者田间活动之用。如果留下宽行大垅,那就完全是对地力的浪费了。因此,小麦本身原来是一种只适宜于密植的作物。
在批判我国传统的所谓“宽行大垅,通风通光”的稀植耕作法时,范希中同志从实际体验中总结出了这样的结论,就是:中国传统的稀植法最不科学,行与行很稀,而每行的麦粒却挤在一起,影响分蘖,实际上不能通风通光。我们密植行距虽小,每行麦粒大体上是单行,麦粒保持着较匀的距离(约二、三公分),每粒麦种都可得到充分的养分,充分分蘖,而且是真正通风通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