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天国”送行人——记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赵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23
第5版(政法专页)
专栏:

  “天国”送行人
——记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赵俭
姜志学
提起殡仪馆,人人都摇头:“那没生活净死活的活儿,太没意思了,干不出什么名堂。”
然而,黑龙江双鸭山市殡葬管理所所长赵俭干出了名堂:
1985年,他领导的双鸭山市殡葬管理所,被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连续三届被省民政厅授予“黑龙江省殡葬系统先进单位标兵”称号。1988年,他本人荣获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1989年,被国家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鲜花、掌声、荣誉,它凝聚着赵俭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1982年,在殡仪馆工作了14年的赵俭,被任命为双鸭山市殡管所副所长,以副代正,独撑局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啊:
1981年全市火化率仅为42%,全省倒数第2;
经费年年靠国家补贴,才能维持职工的基本工资,奖金就别提了;
所里设备陈旧,污染严重,馆区破烂不堪;
人心散了,无心干活,出工不出力,喝酒打扑克,对殡客勒、卡、拿竟成了一些职工捞外快的手段。
赵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上任伊始,他就酝酿了一套改革方案。他清楚,在殡葬所搞改革,全国还没有先例,弄不好砸了锅,本单位受损事小,殡葬事业的声誉事大。有人在背后说:“烧死人搞承包,纯属胡闹!”可是赵俭有个犟脾气,他认准的路,九头牛也拉不回。
赵俭先精简机构,馆所合一;再改馆主任“官派”为“民选”;最后,制定实施了“纽带式”企业化工作法。这一改非但没砸锅,而且效果显著,当年全市火化率上升到80%,经费实现了自给有余,一举结束了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被动局面,殡葬所也头一次发了奖金。职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大家除干好本职工作外,还利用空闲时间加工制做祭品出售,服务项目达47种,居全省之首,改变了过去接尸、火化、寄存单一的“老三项”,大大方便和满足了群众治丧的需要,受到群众欢迎。
短短三年,一个“脏、乱、差”的殡葬单位,一跃成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单位。在成绩面前,赵俭满足了吗?没有。赵俭心中的目标是要把双鸭山市殡葬管理所建成一个“室内宾馆化,室外公园化,服务优质化,设备自动化,管理科学化”的“五化”殡仪馆,彻底改变人们对殡葬单位和殡葬职工的世俗偏见,对治丧群众真正起到治丧节哀、缓解愁怀的作用,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希望是美好的,征途是艰难的,赵俭追求的信念也是执著的。没钱请工人,他和职工们义务劳动,自己动手干。搬迁500多公斤重的六角亭时,没有花钱雇吊车,用人力一点一点抬出了50多米远。尽管赵俭瘦小的身材只有1.62米,但也算一杠。改造火化炉是既脏又累的活,他换好工作服和大家一起扒炉砌炉,一天下来全身都是黑的。为了不影响正常的火化任务,他和大家一样加班加点,一干就是半宿。所里每一位职工心里都有一本这样的帐:赵俭工作22年,只休过两个班,一次婚假、一次病假。他没休过星期天和节假日,但他却没向国家要一分钱的报酬。大家感叹地说:“赵俭真是孺子牛!”
有耕耘便有收获。1988年,民政部《关于黑、吉两省殡葬工作调查报告》中,对双鸭山市殡葬管理所这样评价:“……置身其间,真有‘北国胜江南’之感,这个殡仪馆不仅国内堪称一流,就是与日本、英、德等国的殡仪馆相比也毫不逊色”。几年来,该所共接待来自全国及省内各地、市、县的参观考察团100多个、2000多人次。
双鸭山市殡葬管理所出名了,赵俭也引起了人们的青睐。市委、人事局、土地局等单位,都想调他去任职,但他哪儿也没去。去年赵俭被提升为双鸭山市民政局副局长后还兼着殡葬管理所所长,每周都照旧到所里办公二、三天。有人不理解,他笑笑说:“我们共产党人在哪都是为人民服务。再说,一个人的价值和他的贡献成正比,并不在他干什么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