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雷锋精神在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0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雷锋精神在大学
新华社记者 张宝瑞 李京华
“雷锋,这个曾经激励过无数人奋发向上的名字,今天又被重新提起,增添了新的意义。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是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上一种文化氛围,它的金子般的光辉具有超越国界和制度的魅力。实际上,这位伟大而平凡的普通一兵的魂魄时时撞击着大学的校门……”
我们姑且把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旺林的这段话做为这篇通讯的开场白。
    谁说雷锋精神过时了
1988年11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一个食堂门前,一封《救救孩子》的募捐信牵动着成千上万人们的心。老教师孙敬同16岁的爱子孙武因肾功能衰竭病危住院,急需3万元治疗费做肾移植手术。学校已先借出一部分钱让孩子先住进医院,但是这么多钱也无力解决。一石激起千层浪。发信两天后,中文系百余名教师就先捐助了3000多元。85级中文系学生史晓帆等人自动在食堂门口募捐,有的学生拿出奖学金,有的掏出饭票,有的把父母刚寄来的钱也拿出来了,当场就收到700多元钱。北京电视台于11月5日晚间新闻播送这一消息后,一股“一人有难,八方救援”的热流涌向校园,捐款的人中有学生、工人、农民、军人、干部、个体户、司机、外国留学生等,到目前为止共捐款4万多元,其中有2000多名大学生捐的近两千元。在美国自费留学的魏忻同学也先后寄来了慰问信,并寄来50美元。在组织上和众人相助下,小孙武得救了!
孙敬同老师在同我们谈及此事时,感慨万端,噙着热泪说:“60年代初期正是国家经济艰难时期,出现了雷锋,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极大。雷锋精神也熏陶了一代大学生,我当时正当年级主任,看到女同学为男同学拆洗被褥,班里捐款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学,习以为常。‘文革’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了。一年前我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向社会呼救的,要知道我当时是多么思念雷锋啊!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人、这么多学生伸出救援之手,虽然有的学生捐了10元钱、20元钱,但这是他们的心啊!我感到尽管地面上有精神废墟,但地火仍在运行!”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今年2月27日下午,清华园新林院10号小院门前,76岁的孤寡老妇人张荣珍笑吟吟地迎接清华大学“学雷锋送温暖小组”的同学们。
“奶奶,我们给您帮忙来了。”同学们簇拥而上,亲热地拉着老人的手。
“好,好,你们学雷锋学得真。”老人脸上绽开了花。
从1986年开始,热能工程系空调专业的同学们自动发起这个服务小组,利用每星期二下午的时间为老人干家务活。夏天,同学们帮助老人整理庭院,拔草、栽花;冬天,帮助老人运煤搬菜;逢年过节,为老人演出文艺节目。今年春节,有的同学还送给老人精美的贺年卡。同学们约定,每个班服务1年,做到班班相传,5年来风雨无阻,甚至在动乱期间也未间断。学校党委学生部副部长吴淑荣介绍说:“这些学生最可贵的是始终如一做好事,特别是前两年拜金主义盛行,各种阴风袭来,她们也没改变初衷,没有讲过价钱。而有的学生帮老师搬家也讨价还价,相比之下,天壤之别。”
服务小组成员刘恒自然有一番感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便是雷锋精神,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动听的许诺,而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境界。这似乎没有‘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宏大,也没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壮观,但经过一场狂热风波后,人们会发现我们缺少的并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几年前,清华的学生就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基于这种思想,我们的服务活动自觉自愿。”
    是金子永远闪光
石景山区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们提起北方工业大学“贴心人服务队”,都乐得合不拢嘴。这支服务队从1982年起到福利院开展各种服务活动。近日,学校常委副书记张景孙给我们看他们的服务公约,只见上面写道:1、负责承办宣传橱窗,每月更换一次,用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四化建设形势等;2、每两周打扫卫生一次;3、每逢年节,组织慰问演出;4、根据福利院的需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
福利院一位副院长高兴地对我们说:“大学生来时总是打着红旗,排着整齐的队伍。我记得,1985年学校期末考试一结束,学生们没有先回家探亲,而是赶到这里参加平整新楼基地的劳动。那天风沙弥漫,工地上尘土飞扬,许多学生没干多久,细嫩的手上就磨起了血泡,但她们没有一个喊苦叫累。1986年,学生们还捐款380元,为老人们建立了宣传橱窗。”在福利院二楼宿舍里,一位年过8旬的老人感激地说:“旧社会我们到处流浪,吃尽苦头,那时候一想到老了以后无家可归,无人赡养,老死在街头巷尾就心酸。没想到我们赶上了好时光,老了之后来这里过上舒适的养老生活。我们如今不愁吃,不愁穿,以前就是觉得闷得慌,这些学生娃娃一来,又拉家常,又演节目,我们真像子孙满堂,甭提多快活!”
8年过去了,老队员一批批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新队员又一批批补充进来,而且队伍越来越壮大。8年来共有上千人次参加了这个服务队。
服务队队员、流体控制专业学生傅忠勇对我们说:“毛主席为雷锋题词发表6年后,我才出生。我是在上小学时通过看《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等书籍认识雷锋的。我觉得雷锋是全世界青年的楷模,不管各种人怎样对他评头品足,他身上那种闪光的东西抹不掉,遮不住。现在又提倡学雷锋,我很高兴。现在有些同学喜欢谈论‘自我设计’、‘自我价值’,可是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即只有我为人人,人人才能为我。有些人希望别人都是雷锋,希望自己是雷锋服务的对象,坐享其成,这是一种非常可怜的利己主义思想。说到为孤寡老人服务,我总是想,老人们也曾经像我们年轻过,我们将来也有老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老人们尽一点义务呢?!”(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