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让科学技术在田野上扎根——李佩成谈建立农业示范基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0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让科学技术在田野上扎根
——李佩成谈建立农业示范基地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建国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兴起过许多科研活动,建立过科技网,也办过不少样板田,广大科技人员出过力、流过汗,对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值得总结的是,为什么不少科研成果完成之日便是它终了之时,大量样板田热闹一时却都烟消云散?相反,有些长期坚持下来的试验区都获得了成功,效果十分明显,例如黄淮海地区。
在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任务中,如何尽快使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科学技术真正有效地发挥兴农作用?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李佩成教授认为,深入农村,兴办永久性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是科技兴农的有效途径。
这位长期在黄土高原从事科技攻关和农业科研管理的专家日前在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想把科学技术配套深入地而不是零散表面地,长久地而不是短暂地推展到农业领域,组织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兴办试验示范基地是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这种建在田间的基地以研究当地农业问题、从事科技推广和服务农民、培训农民为主要任务,以基地为核心形成试验区、示范区以及推广区,发挥其辐射功能。它们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后盾,充分利用已有的人力和设施条件开展工作,成为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深入生产实际的触角,而不是另立门户的科研机构。
李佩成指出,农业生产直接受制于自然条件,有严格的地区特点和自身的特殊规律,各地的农业环境千差万别,甲地获得的成果未必适用于乙地。因此,科技在进入农业生产之前,必须有足够规模、足够水平的当地试验研究,否则,某种技术的成功便带有偶然性和暂时性,缺乏生命力。这种制约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相同或相近类型的地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坚持“试验研究严肃认真,辐射推广积极慎重”和“一切通过试验,不让群众冒险”的原则。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培训农民的“上门学校”。没有掌握一定科技知识的先进农民,便没有发达的农业。以前一些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培养好“二传手”,没有造就一批掌握科技的新型农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培训农民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国内外经验表明,让农民在就近的基地或自己的田地上接受科技人员的培训是迅速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好方法。凡是坚持长期培训农民的地方,科学技术都会在那里扎根,并产生强大的辐射效果和经济效益。另外,试验示范基地还能向农民提供一系列技术服务,成为当地发展农业的科技指导所和政府的科技顾问所。
据李佩成估计,我国现已形成初步规模的农业示范基地约有近100个,略加扶持就能综合利用。他强调,这类基地并不需要国家新增投资,只要把现有的各种攻关科研经费、科技扶贫经费,以及菜篮子、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各类投资有意识地倾斜和汇统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基地即产生一定的自养能力,也不会给国家背上财政包袱。
李佩成说,只要国家重视,经过再一个5年计划的努力,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基地数可以增加到200个;如能再努力5年,每省平均10个左右,总数达到300个,试验示范基地星罗棋布,基本上可以覆盖全国所有的不同生态区域。到那时,我国的农业生产便会直接处于科技推动力之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