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义务园丁”——记吉林市特等劳动模范周胜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0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义务园丁”
 ——记吉林市特等劳动模范周胜元
赵玉庆 王家义 傅中启
评选1989年度劳动模范时,吉林市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教职员工纷纷提名吉林炭素厂的司炉工人周胜元为特等劳动模范,称赞他是教育战线的“义务园丁”。
从1979年到1989年的11年间,这位朴实憨厚的老工人利用节假日和工余时间,为全市220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托儿所修理钢琴、手风琴、脚踏风琴、电子琴7721架次,桌椅门窗1856套,教具175件,电视机、收录机150台。按一般收费标准计算,价值60万元,而他分文不取。他说:“现在教育经费紧缺。我的3个孩子享受国家的义务教育,作为家长,我理应为教育事业尽点义务。”
那是“文革”动乱之后,周胜元的大儿子上了吉炭第二小学,一天放学回家,裤子撕开一寸长的口子,说是被教室座椅露出的钉子刮的。期末,周胜元去参加家长会,看到学校半数桌椅破旧不堪,主动向校长提出帮助修理。将近半年时间里,周胜元每天从工厂下班后到学校干两三个小时,帮助修好500多套桌椅。
学校的几架脚踏风琴坏了,音乐教师见周师傅手巧,就请他帮助修一修。周胜元愕住了,他从未摸过琴键,不明白那美妙的琴声是怎样发出来的,怎么能修琴?但是他没有拒绝,对一台琴仔细端详起来,发现风箱的木板开胶了,用胶粘上;又看到两个琴键松动,左搬右移,设法恢复原位。琴又响起来了,他分外高兴。可是对另外两台音调失准、怪声怪气的琴,他束手无策。
他跑遍市里的书店买了两本修琴的书,又到市教育学院拜师学技渐渐掌握了修琴技术,把工厂附属的5所小学和幼儿园的20多台琴都给修好了。
周胜元的修琴技术越来越熟练,并逐步学会修钢琴和电子琴,开始到全市各单位义务修琴。位于偏远的江南24小学,琴坏了没钱修,放在仓库里。周胜元帮助把琴修好了。市幼儿师范学校有100多台琴,每修一次琴都要支出上千元,周胜元每隔一、两个月来修一次琴,节省了大量经费。如今,吉林市大部分学校的琴都由周胜元包修了。
11年间他外出修琴1915次,合1万个工时,占去了他绝大部分的节假日和工余时间。
1989年冬,周胜元在松花湖畔休假10天,为湖边的2所学校修了6台琴。别人约他钓鱼,他说:“修琴的乐趣胜过钓鱼。”
一次,周胜元路过江北桥头,听到一幢大楼传出的风琴声中夹杂着不和谐的声音,立刻判明是琴出了毛病。他循声上楼,看到是一个托儿所的阿姨正给孩子们弹琴,拿出工具要给修琴。阿姨说:“修琴要很多钱呀,今天不行,要等我们报计划请所长批准。”周胜元说:“我分文不要。”
不收钱,不吃请,不耽误工厂上班,是周胜元业余修琴的“约法三章”。以送感谢信的名义装在信封里的成叠人民币被周胜元婉言退回。修琴路远时间长,他自己带饭,临近吃饭时间便悄悄离去。有一次,他没躲过吃饭,回家后把钱和粮票如数寄去。
周胜元1960年入厂,一直是厂煤气站的司炉工人。近年来,车间主任常常接到外边请周师傅修琴的电话,特意给他假,让他提前下班去修琴。周胜元坚持下班以后再去。
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给工厂和周胜元寄来了上万封感谢信。市第25小学的100多名学生以亲眼看到的周伯伯事迹写了作文。
周胜元说:“我比雷锋小3岁,是雷锋的同代人,我要像雷锋那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