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扎实有效地组织农业综合开发——六论争取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24
第1版(要闻)
专栏:

  扎实有效地组织农业综合开发
——六论争取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本报评论员
扎实有效地组织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通知中,强调要抓好的六项工作中的一项。
我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是从1988年开始的。经过几年的徘徊,大家清楚地看到:我国现在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每年基本上就是4000亿公斤粮食和8000万担棉花的水平。当年老天是否帮忙,上下相差也就是百来亿公斤粮食。在现有的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产量想大上,可能性不大。
基于这种状况,国务院为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先是决定设立土地开发建设基金,后又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基金。国家每年拿出10多亿元资金扶持地方,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农行专项贷款以及农民自筹资金,估计每年的投入可达五六十亿元。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2个省、市、区和计划单列市有了由国家资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许多地区不等不靠,从本地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在搞农业综合开发。最近两年的丰收,就包含着农业综合开发所作出的贡献。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篇大文章。它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来。过去,一谈到发展农业,有些同志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我国资源短缺。通过最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大家深切地感受到,我国一方面农业资源不够,另一方面又开发利用不足。从广度开发看,我国农业后备资源潜力还是相当丰富的。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全国尚有5亿亩可垦宜农荒地,近中期可开发利用的约2亿亩,另外还有大量的草地、滩涂、水面有待开发。从深度开发看,潜力更大。在全国现有耕地中,有80%左右是中低产田,若全部进行初步改造,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可达1000亿公斤。
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没有效益 就会挫伤农民搞开发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农业综合开发的信誉。过去,我们在利用 和开发农业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干了一些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事情。比如曾有一些地方只注意单一开荒种粮、围湖造田,忽视了综合开发治理,结果导致水土流失,库渠淤积,甚至工程报废。这样深刻的教训,今天仍值得借鉴,我们要十分注意开发治理工程的质量,坚持高标准。我们组织综合开发,这就要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规划。这个规划一要符合国家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二要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否则综合开发就把握不住重点,达不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努力增加农业开发投入,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国家给予扶持是必要的,但这部分投入一般只能起“引发”、“启动”作用。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尽可能多投入一些资金;但农业综合开发从根本上说,是农民群众自己的事业,要认真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通过政策鼓励、典型示范、效益诱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集资投劳搞开发的积极性。农业综合开发要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各部门要围绕这一共同目标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新的事业,大家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前段时间,有的地方开发治理任务安排过重,标准较低;有的开发地片过于分散,形不成规模,也不便管理;有的按县分钱了事,没有明确的开发项目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改进的。
广大干部、农民称农业综合开发为“希望之路”,我们也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组织工作,沿着农业综合开发这条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使我国农业迈上新台阶作出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