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开展扶贫 青海贫困农牧民解决温饱 长期贫困的秦巴山区人民收入逐年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24
第1版(要闻)
专栏:

  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开展扶贫
青海贫困农牧民解决温饱
长期贫困的秦巴山区人民收入逐年提高
新华社西宁12月21日电 (记者胡西生)目前青海省贫困农牧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地区逐步脱贫致富。
青海省10个贫困县,都是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共有贫困户113700家,人口626400人。1985年以前,这里的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有120元。而目前10个贫困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50元,有3个县达到400元以上。
青海省在扶贫开发中投入种养业的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约2600万元,占贷款总额的62%,并广泛开展科技培训,使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青海是个资源大省,几年来全省还投入扶贫专项贴息贷款914万元,兴办各级各类企业245个,对这些地区经济结构的改变和转移剩余劳力起到很大作用。
本报西安12月23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1986年以来,长期贫困的秦巴山区经济开发工作得到较大发展,1989年全区年人均纯收入372元,比1985年增加170元;工农业总产值达54.38亿元,比1985年翻了一番多,今年将有近300万的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0%。
陕南秦巴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个地区28个县(市)和宝鸡市南部山区的2个县,共有人口870多万人。由于这里山高、坡陡、地少、土薄,加之交通不便等原因,经济发展缓慢,长期依靠国家救济。
国家和陕西省对这一地区实行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增加扶贫资金、专项贴息贷款和开发贷款。安康地区从抓领导班子入手,调整充实了100多个贫困乡领导班子;汉中地区对特困乡组织地区部门包干扶持;商洛地区推行了扶贫经济开发责任制,由6万多名干部和党团员参加承包,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体,以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为两翼”的“飞鸟型”农村经济发展格局。4年中,全区改造新修基本农田65万亩,新修、改造公路8139公里,同时大力推行玉米栽种新技术,使粮食生产大幅度增产。
“秦巴山区无闲草,点石成金都是宝”。秦巴山区森林面积占全省一半,是我国生漆、油桐、板栗、食用菌、龙须草、中药材的主要产区,茶叶、蚕桑、核桃、柑桔等也久负盛名,矿产有82种。近年来,全区积极发展开发当地资源的多种经营,大办乡镇企业,仅多种经营一项收入就达4.9亿元,全区多数地市县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人均年纯收入实现翻番。
泰巴山区扶贫和经济开发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目前仍有40万大多居住在中高山区的群众还未解决温饱。为此,陕西省贫困地区领导开发小组会同秦巴山区领导,制定了《陕南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重点项目总体规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