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珍惜农民滴滴汗水——山西晋中行署专员孙庚午兴农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26
第2版(经济)
专栏:

珍惜农民滴滴汗水
——山西晋中行署专员孙庚午兴农记
本报记者 段存章
孙庚午抓农业入了迷。
他住在京西宾馆开全国乡镇百颗星授奖大会,还惦记着太行山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农民们。他说:
“眼下,重振旗鼓搞农田建设,千军万马又上了阵。我们当领导的,就是要珍惜农民的滴滴汗水,让农民干一份活,得一份益。”
孙庚午赴京开会前夕刚从农田工地劳动归来。他认为,干部与农民的汗水流在一起,感情合在一起,才能懂得农民的心思。今年秋收以后,晋中地直机关1400名干部参加了榆次市庄子乡挖“蓄水覆盖丰产沟”的劳动。孙专员任总指挥,每个干部挖二分丰产沟,半个月完成240亩高标准的农田建设。
3年前,孙庚午由省农牧厅副厅长调任晋中行署专员。当时正值山西连遭3年大旱,粮食生产处于徘徊下降的困境。孙专员深入到太谷县内贾村调查研究,发现这里的粮食产量却连续3年上升。
“你们增产的道道在哪里?”老孙问。
“这些年农民抢着施化肥,把农家肥冷落了。1984年测试,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0.84%。从此,我们大积大沤农家肥,使每亩地保证施到100担以上,到1987年底再化验,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到1.47%。我们寻来比去,大旱年粮食增产,全凭这一招!”村农科员回答。
他听后十分高兴,赶回地区立即召开行署办公会,响亮提出大积大沤农家肥。接着,他亲自组织了40多人的调查组,深入全区40多个乡村搞调查,并从30多个典型中筛选出17篇说服力强的调查报告,编写出一本《晋中秸秆还田经验选编》,赶印1万册,发送到全区乡村一级干部和农科员手中。地委和行署做出《关于秸秆还田和积沤农家肥的决定》,孙专员带头在自己蹲点的祁县6个乡镇、34个村搞试点,做示范,创经验。一个千军万马积肥忙的热潮很快在全区兴起来了!
孙专员的心血没有白费,农民的汗水没有白流。从1989年开始,晋中全区绝大多数地方每亩施农家肥都在100担以上。1988年全区粮食总产9.8亿公斤,1989年11.15亿公斤,1990年12.25亿公斤,创造历史最高纪录。
孙庚午与行署副专员刘树岗合编了一本书《水旱灾害与治理方略》,他们通过研究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晋中地区大约每增产2.5亿公斤粮食为一个新台阶,现在全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0亿公斤,要再稳定增产2.5亿公斤,单靠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又一次下乡调查中,他发现太谷县土郊院村有一种由传统的“带田种植”和现代“地膜覆盖”为主体结构的新型耕作技术,能够使丘陵旱坡地的粮食亩产提高到675公斤,为传统种植田的4.4倍。
孙庚午以极大的兴趣关注这颗“希望之星”。1988年从春到秋,他五上土郊院村,对这种新技术进行实地考察,并与科技人员一起研究将这一新型耕作技术定名为“蓄水覆盖丰产沟”,既节省投资,又扩大效益。
全区175万亩丘陵旱坡地,如果有100万亩推广此法,按每亩至少增200公斤计算,就能增产粮食2亿公斤,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孙庚午对县乡领导干部强调说,推广“蓄水覆盖丰产沟”,从本质上讲,农民是乐于接受的,但再好的经验也不能急于求成。急了,好事也会办坏。
他下乡常带三件宝:钢尺、剪刀、地温表,走到哪里,讲到哪里,示范检查到哪里。在他的带动下,地、县、乡、村各级领导成了“蓄水覆盖丰产沟”的宣传员、推广员,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广这一新技术。
短短两年,“蓄水覆盖丰产沟”从土郊院一个山村走向了全区,由27亩发展到3.4万亩。今年平均亩产456.4公斤,比其它农田增产63%。
孙庚午曾当过13年县委书记。他说:“我就是心疼农民的汗水,如果我们不珍惜农民滴滴汗水,就不配做人民的公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