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重教育 兴人才——湖北沙市城乡基础教育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2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重教育 兴人才
——湖北沙市城乡基础教育见闻
新华社记者 周东爱 徐士杰
9年前,我们来到沙市时,上上下下忙的是中等教育结构分流,以解决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难题。今年秋天,我们来到这座花园城市时,听到看到的全变了:“分流”早已完成,学生初中毕业后,90%以上升入高中阶段的各类学校学习,在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读书的学生是2∶1的新结构。“独木桥”的局面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育既为国家输送人才、又为本地培养人才的新格局。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普及,9年义务教育已变成了12年义务教育。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个以全民为教育对象的大教育框架正在沙市搭起。基础教育不消说了,3—6岁的学龄前儿童,98%进入了幼儿院,接受早期智力开发。职工教育尤为发达,3所职工中专,62所职工文化学校,5所职工大学,122个职业文化培训点,分布在全市的各个行业和各条街道。今年,接受职业文化技术教育的职工就达5万余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1/3。以退休职工和街道婆婆妈妈为主要对象的数十所居民学校,也定期不定期地对新老居民进行卫生保健、家庭育儿、民事调解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如今的沙市市,从幼儿到老人,都可以就近找到自己的课堂,全市初步形成了终身教育的框架。据市政府统计,光是基础教育和职工教育两大块,全市在校学生就达1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 1/3。
为搭起大教育的框架,沙市从小巷的婆婆妈妈到大院的领导干部都出了大力。市委、市政府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从1985年到1989年连续5年采取增加教育投入、社会集资和政策扶持等多种途径,保证了教育经费的大幅度增长。今年初冬季节,来到沙市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的代表在参观中看到,这里的党政机关和事业、行业管理单位新盖的楼房很少,全市连一家像样的大宾馆也没有,接待一个仅400人的全国会议,就弄得市属的3家宾馆、饭店捉襟见肘,以至不得不连一家村办饭店都派上用场。而唯有教育新楼栋栋,很是气派。近几年,仅新建的职教中心、图书馆、科教馆等,总投资就达1500多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