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从改革中求发展——京剧《盘丝洞》观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26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从改革中求发展
——京剧《盘丝洞》观后感
杜宣
海派京剧,沉寂已久,去年上海京剧院推出《盘丝洞》,就像在沉碧的夜空中忽然出现了一颗彗星一样,璀璨夺目,令人惊奇不已,耳目为之一新。
“海派”京剧,是京剧的一大流派,它产生于上海,是上海的历史地理条件所形成的一种京剧流派。南派京剧是反对保守主张革新的,因此可以称为京剧的革新派。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戏剧艺术,如果不能适应形势,则必逐渐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200年前,我国戏剧的主流并不是京剧而是昆曲,由于昆曲被士大夫们搞得越来越典雅深奥,人民大众越来越看不懂,所以就被来自民间的徽班所代替,经过不断地吸收各地方剧种的长处来丰富它,才逐渐形成了今天京剧这种形式,因此可以说京剧本身也是从改革中产生的。
这次《盘丝洞》的演出,是认真而又大胆的改革,没有门户之见,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一样,凡是能为我用的,都统统拿来为我所用。于是管弦乐、电子琴、芭蕾舞、杂技、魔术等都统统拿来,加以融化,成为一个统一体。虽然是五花八门,却糅合得水乳交融,表现出艺术的整体性。它和海一样,有极大容量。它是雅俗共赏的。
京剧今天的观众越来越少,缺乏吸引观众的力量。主要是今天的青年们既看不懂内容,又听不懂唱词,所以对它没有兴趣。我对京剧当然外行,但看的戏也确不少,除了几出熟戏,可以听得懂外,大多数戏,不看字幕,就听不懂唱词,只有根据情节来猜测它的内容,这对大多数青年来说,当然就更加困难了。北方人叫“听戏”,我们南方人叫“看戏”,正统京剧偏重于唱腔,一些内行对一些名角创造出的优美唱腔,越听越有味,它的艺术魅力的确是惊人的,甚至可以使人废寝忘餐,因为它是偏重于听觉的艺术。到了南方后,这种内行观众更少了,剧团为了吸引观众,必须视听兼顾,于是产生了注重情节、运用灯光布景,逐渐发展成机关布景的连台本戏。它的特点是:节奏快、变化大、色彩丰富同时也注意唱腔,它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给人以一种新颖活泼的印象,它更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及时反映当前的生活。这就是根据客观形势逐渐发展成的南派京剧。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低级庸俗迎合小市民趣味的缺点。
京剧必须改革,这是肯定的。它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我们已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那些封建、迷信一类的内容,是和我们的时代不相容的。同时它的那种小农经济的缓慢节奏,和我们社会主义的高速度也是不相适应的。但怎样去改革,是不能先定模式的,这就需要京剧艺术家们勇敢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实践来完成。
南派京剧在改革中是走在前列的,此次《盘丝洞》的演出也证明了这一点。《盘丝洞》是继承和发展了南派京剧的改革精神,我们欢迎《盘丝洞》的演出,我们为此感到高兴。但并不意味京剧改革都要走这一条路,也不意味《盘丝洞》的改革是完美无缺的。上海京剧院推出的另一出新戏《曹操与杨修》,在国内外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和极高的评价。它就是和《盘丝洞》完全不同风格的。上海京剧院的同志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两出改革的京剧,而且演出都获得成功,这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希望通过《盘丝洞》和《曹操与杨修》的演出,开创京剧改革之风,在改革中发展,从发展中改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