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耕耘者之歌——记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蔡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2-2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孺子牛征文

  耕耘者之歌
——记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蔡建设
本报记者 贾昭全
当福建省晋江县第二福利厂厂长蔡建设获得民政部最高奖——孺子牛奖的时候,人们为他高兴,向他祝贺。然而,1978年底,蔡建设领头兴办福利厂那阵子,许多人还真为他惋惜、担心过呢。
惋惜不是没有道理的。蔡建设是位二等一级伤残军人,完全可以等待政府照顾,端个“铁饭碗”,县铝制品厂也已决定招他进厂当工人。可是,蔡建设放着“铁饭碗”不端,硬要去办福利厂。他说:“看到家乡有许多残疾人、贫困户生活很困难,靠政府救济过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为国家分忧,为群众解愁。”
担心也不是没有根据的。且不说一名伤残军人带着一些残疾人办厂要冒多大的经济风险,就说办厂吧,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资金,四无技术,谈何容易!
蔡建设不愧是一名在军营锻炼了8年的战士。没有厂房,他和大伙四处联系,借用破庙和群众闲房,不够,又自己动手,搭盖工棚;没有设备,他带头把家里的桌椅搬来,把剪刀、锤子拿来,并动员进厂职工自带工具,还土法上马自制设备;没有技术,他领着干部、职工到上海、福州、厦门等地学习;缺少资金,他发动群众集资,向兄弟单位筹措。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加快周转,他采取边建厂边生产的办法。产品销路困难,他又拖着有伤的身体四处奔波。得道多助。蔡建设一心为残疾人谋利益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人们。银行向他打开了“绿灯”,有关部门给他引来了客户。于是,小小的福利厂总算办起来了。
蔡建设是一名伤残军人,因此他比别人更能理解和同情残疾人的疾苦。福利厂招工,他尽量招收残疾人进厂。吴默任下肢瘫痪,生活艰难,他和厂里其他领导上门招工,还把他安排在轻便的工序上。弱智人蔡招娣和她母亲靠政府救济过日子,蔡建设和厂里其他同志“三顾茅庐”,把蔡招娣招进工厂,并且派人接送她上下班。现在蔡招娣不仅能正常工作了,还结婚生了孩子。50多岁的黄呈长,上有八旬老母,下有4个聋哑儿女,靠政府救济和邻居施舍度日。蔡建设同其他领导一起研究决定,把黄呈长的4个孩子都招进福利厂。现在,黄呈长的4个孩子每人每月收入都在200元以上。像这样,福利厂先后招收了400多名残疾人。对残疾职工,蔡建设和福利厂其他领导从工作上、生活上、思想上都特别关怀。周来春下肢瘫痪,难以从事户外工作,蔡建设就特许她在家中上班,每天收入10元左右。对一些收入较少的残疾职工,厂里还给予适当补助,这些年来补助款达10多万元。
蔡建设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因此,为了福利厂的生存与发展,他不惜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蔡建设每个月都10多次去福州洽谈业务,接待客商,每次他都是凌晨二三点钟出发,一到福州就抓紧工作,然后连夜返回,第二天照常上班。他说:“这样做,既可以为福利厂节省食宿开支,又可以使承接的业务早日下达,早日完成。”
为了履行合同,福利厂经常赶任务,每次蔡建设都是自始至终在现场指挥。有一次,蔡建设的胃病犯了,两天没吃东西。大家劝他回家休息,可他说“没事”,一直坚持在现场指挥,直到把货物装车发走。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蔡建设带头学习业务知识。他还经常组织对职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一次,他的一位亲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又不服从质量检验员的检验。他当即责令那位亲戚停职检查,还调整了他的工作。有人劝他给亲戚留点面子,他严肃地说:“如果我给他留了面子,产品不合格,难道客商会给我们留面子吗?”
蔡建设的管理水平、工作作风,连一些外商也很赏识。1987年,深圳有家外资企业要聘请他当经理,薪金比他在福利厂的工资高10多倍。可是他不去。他说:“金钱固然重要,但对我来说,第二福利厂的生存与发展更重要。”1988年,泉州市民政局奖给蔡建设8000元奖金,他一分钱没要,全部交给了厂里的残疾人基金会。这几年,大家多次选他当先进,当代表,他一次次推辞了,甚至推选他当省劳动模范,他也谢绝说:“我觉得自己只有为民政福利事业多出力、多办事的义务,没有任何索取金钱、名利的权利。再说,工作是大家干的,我只干了我自己应该干的那一份。”
十几年来,蔡建设就是这样在他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忘我地耕耘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初他领头创办的那家只有18个人、2万元本钱的小厂,如今已成为一个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外向型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