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建功立业正逢时——记蓬安县的农业综合服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0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建功立业正逢时
——记蓬安县的农业综合服务
本报记者 江夏
蓬安——川北嘉陵江中游的一个小县,交通不便,经济也欠发达。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般难处,样样有人过问,件件有人张罗。这里已形成较完备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活跃着一支充满活力的农经服务队伍。
  绝处逢生重崛起
在蓬安,觉得农经站无处不在。随便走到哪个乡镇都会碰到农经站的工作人员在忙着卖柑桔保鲜袋、加工挂面、协助收购蘑菇……谁能想到,农经站现在能拉起200多人的队伍,积累起170多万元的“家当”,完全是被“生存危机”逼出来的。
刚实行“大包干”那阵,农经管理部门“失业”了。时过不久,承包了土地的农民也遇到了困难。他们要生产资料,要技术指导,要销售产品,过去集体包下来的事统统要自己来。一头是国家,一头是市场,他们孤零零悬在中间,两头够不着。
正是这千家万户与国家计划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断层,成了“奄奄一息”的农经部门重振旗鼓的契机。1983年开始,县、区、乡(镇)的农经服务站先后建立,他们服务于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众多农户,活跃在农村商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穿针引线编网络
一旦放下单纯搞行政管理的架子,农经站的工作人员们很快发现,农村可干而又没人干的事情遍地都是。
如今,他们的工作内容、服务项目共有六七十项。管帐、清财、搞核算是老本行,自不待说,从代购代销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到代签代结算各类合同;从代办农房保险到代订报刊、杂志。还兴办屠宰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劳务输出。凡农民生产、生活急需办的事,几乎没有他们不管的。能管得了那么宽吗?能。因为,农经站“腿长”,村村都有他们选聘的专业会计,从上到下自成体系。他们还联合其他服务组织、民间协会,联合为农民提供系列服务。农经站“穿针引线”,编织起全县社会化服务的网络:
换良种,是农家的大事。过去县良种站年年为供应良种头痛:全县17万农户,需求量搞不清,不是备多了,积压赔钱,就是备少了,不能满足需要。一户几斤连钱都难收。农经站负责统一代销后,村会计逐户登记、收款,年年保证需要,促进全县实现了玉米、水稻的良种化。
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果树的栽培管理,许多种植业、养殖业的新技术都是这样推广开的: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各司其职,出技术,当指导,搞试点,做示范,农经站负责牵头组织培训,每个村的农经员把宣传材料、各类配套物资带到千家万户。用科学方法养猪,只要在饲料上多投5分钱,就能从猪身上收回4角多,育肥期也缩短一半。县农经站与科委配合,办了20多期培训班,培训了1.2万多农民,使这项技术得到普及。
蓬安是柑桔产区,80%的农户有果树。收获季节,农经站的人到处奔波,代农民把鲜果销到省内外市场;同时向农民传授保鲜技术,错开旺季,把柑桔贮存到春节前后上市,或者把农民无力贮存的一部分柑桔收购下来,入窖贮存。
农经站帮助各乡成立合作基金会,集中集体积累、部分代管资金和吸收的农民股金,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融通,借给农民买种、买肥,借给食品站收猪、兽防站购药,调剂临时性周转需要。去年春天,县供销社因资金不足调不回化肥,各乡镇合作基金会立即提供70万元应急。
    低偿服务求发展
连续走访了十几个乡镇,与所遇的农经员交谈,感觉他们言谈举止与农民无异,一打听,果然绝大多数是从农民中招聘来的。全县206个乡农经人员中,只有38个国家职工。在国家没有增加编制和事业经费的条件下,他们不但自己养活自己,而且自力更生修建了办公、服务、经营、仓储及住宿用房480多间,为110多位被聘用的农经人员储蓄了养老金。
他们是靠诚实劳动和优质的低偿服务增强实力的。农经站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坚持围绕农业生产开展经营活动,凡是经营的物资,有牌价的要低于牌价,无牌价的要低于市场价。只要农民需要,不论利大利小、有利无利他们都积极办。一个只赚0.5厘的保鲜袋、一套赚不到5分钱的省柴灶灶具,他们都不嫌弃。全县49个乡镇农经站的170万元“家当”,全是农经人员用自己的血汗一分一厘积攒起来的。有了实力,他们为农民办起事来颇有点“财大气粗”的劲儿:从供销社买来化肥,贴运费、贴人工、贴利息拉到村边,原价卖给农民;帮农民买鱼苗、买树苗,有钱的交钱,没钱的先赊着。好多过去很让农民犯愁的事,现在都能顺当地办到了。
虽然,一个县农经站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但他们确实已经从自身发展壮大的经历中,从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急切需要中认识到:现在,正是农经工作建功立业的好时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