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新时期银幕人物形象回顾》研讨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02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编者按
编者按:岁末年初,首都的戏剧舞台出现了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个剧团演出了90余出各种风格、样式的剧目,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特别是一些来自基层、边远地区,长期扎根在农村,生活在群众中的小剧团,创作、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的现代戏,格外引人注目。事实证明:只要文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坚持深入生活,我们文艺发展的道路就是广阔的。那些在正确美学思想指导下,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民族民间传统形式,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反映进步的、健康的思想内容,只要能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样的作品永远是有生命力的。这里刊登的是部分演出剧目的评论。
  《新时期银幕人物形象回顾》研讨会
最近,《中国电影周报》与长影《电影文学》杂志联合召开座谈会,邀请首都电影界、文学界20余位专家、学者就新时期银幕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回顾和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电影创作呼唤真实与崇高,应该塑造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的银幕形象,以净化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的理想,催人奋发向上。
回顾新时期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会者一致认为成就瞩目。首先,银幕上呈现了多样化的人物形象,既有领袖,也有凡人、普通人;既有英雄,也不乏中间人物、反面人物;既有工人、农民,也有知识分子……改变了文革前17年人物塑造较为单一的局面。大家特别提到了近10年塑造得较为成功的银幕形象:《归心似箭》中的玉贞、《天云山传奇》中的宋薇、《血,总是热的》中的罗心刚……等。这些光彩夺目的形象大大丰富了新中国的电影画廊。
其次,新时期银幕形象的塑造,正在从单一化、概念化走向多层次;从一般性格的刻画走向对人的心灵深处的开掘。大家特别提到以《开国大典》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成功地塑造了曾经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政治家的形象,把对电影人物的创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家还认为,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突破,也是新时期电影进步的标志之一。《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黑炮事件》中的赵书信等,既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也为纠正极左路线造成的对知识分子的某些偏见提供了认识价值。
与会者还注意到,在充分肯定那些以叙事为塑造人物手段的影片时,也不应忽视《城南旧事》、《青春祭》、《红高粱》这类通过营造氛围、渲染情绪、心理表现等方式塑造人物的影片,它们同样提供了令人难以忘怀的银幕形象,使新时期的影坛出现多样化的格局。
大家也指出了近年来电影银幕上出现的一些令人不安的现象:随着商业片、娱乐片的增多,平庸、甚而粗制滥造的影片正在冲击银幕;为了追求票房价值,一些影片热衷于写人的生物性,刺激感官,忽略了人的社会性;理论界的极端化倾向——一会儿推崇探索片,一会儿又把娱乐片推向极端——导致创作的畸态发展……
与会者呼吁重新强调电影与生活、与时代、与人民的血肉关系;正确处理电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清醒地面对90年代,迎接中国电影片的繁荣。
                       (龙世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