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古圣寺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02
第8版(副刊)
专栏:

  古圣寺小记
许宗元
我心仪已久,不远千里前来瞻仰的古圣寺并非名刹胜景,乃是轰动一时的教育圣地——育才学校。
古圣寺的香火不知衰落于何时;冷冷清清的古刹,在半个世纪前的1939年,突然燃起炬火——点燃它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二十年的普及教育实践中,陶氏发现中国无数的贫家孩子有特殊才能,但因贫穷未能得到培养的机会,终至枯萎,曾沉痛道:“这是民族的损失,人类的憾事,时时在我的心中,提醒我中国有这样一个缺陷要补足。”抗战以来,难民涌向大后方。陶氏关注着战争造成的难童与孤儿,尤其是不幸孩子中的有特殊才能者。于是筚路蓝缕,创办了培养特殊人才的试验学校——育才学校。校址便是四川省合川县草街子镇凤凰山上的古圣寺。
起伏的山坡,淅沥的秋雨,四周空无一人,亦无鸡鸣、犬吠、鸟语,惟古圣寺静静地兀立着。寺院内那株伟岸的古树,把它如铁如铜的枝干俯伸出高高的围墙,绿叶婆娑,浓荫似盖,庇护着山门、大道、田畴。山门顶端青石上所刻“凤凰山”三字已为风雨所模糊,门两侧各刻一大字“檀”、“林”。苍古、荒凉的山门前无校牌,亦未闻弦歌诵读之声。
我步入山门,拾级而上。寺依山而建,层层递升。石台高大,石基、石级均坚厚;柱、梁、椽等木建已呈破败之状。虽然如此,从架构、格局,可以想见当年的器宇轩昂。校中颇清洁、宁静。往里走,大厅左侧房中两位青年教师见来客,遂热情招呼。他们的房间极简陋,估计是当年陶先生将大殿隔成的礼堂与房间。他们陪我参观学校。厅右有一门,门上贴一行小字:“陶行知纪念室”。我想参观,回答说“这行字是新贴上的,里面没布置。”
出寺,在山门外,杨老师指着对面一座平房介绍道:“那是当年陶先生住的校长室,早没了;现在盖了间教室。”那时是草房,陶先生名其为“逸少斋”。逸少斋之上、寺墙之外,应有一片树林——育才师生于1940年种植的“普希金林”。杨老师说:“大炼钢铁时,那林被毁了。”我默然了。我良久地仰视古圣寺。这就是艾青先生任文学组主任的育才吗?这就是贺绿汀、李凌先生任音乐组主任的育才吗?这就是陈烟桥先生任绘画组主任的育才吗?这就是戴爱莲女士任舞蹈组主任的育才吗?这就是翦伯赞先生亲临教授的育才吗?古圣寺!您知道这一切的价值吗?古圣寺如一位趺坐蒲团的老僧,默默无语。或许,它太老迈,已记不起当年《新华日报》的报道了:“出席音乐会的有叶剑英、冯玉祥夫妇……中外记者百余人。育才学校校长陶行知致词报告创办育才学校之动机,旨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及帮助儿童从事特殊的修养,为整个民族利益造就无数追求真理的小学生、自觉觉人的小先生、手脑并用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演出后,周恩来同志为育才音乐组同学题词:‘为新中国培育出一群新的音乐天才’。”该报对育才的此类报道,仅《陶行知年谱》(皖版)中便有30条。
面对秋风秋雨中的古圣寺,我深深一鞠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