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服装新 面料也要新——访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04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1990形势与对策

  服装新 面料也要新
——访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
本报记者 莫新元
日前,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就当前国内纺织品市场形势及对策,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记者:当前国内市场的面料,一方面积压滞销,一方面真正受欢迎的又十分紧缺。去年在北京举办的几次新产品展销会,顾客购买欲望之强,与市场疲软恰成鲜明对照。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吴文英: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说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狠抓产品结构的调整。事实上,近两年来,调整产品结构,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因为我们纺织工业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是原料(主要是棉花紧缺)压力,一是市场压力。我们的做法是,提高化纤产品的比例;多利用非棉纤维,如苎麻、兔毛等;多发展混纺、交织产品,降低毛纺产品的用毛量(目前我国毛纺产品的用毛量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仅为30%)。从产品上说,则强调要多发展细、薄、精、深(指服装等深加工产品)产品,拉开档次,以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当然,这要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最近许多城市都制订了调整产品结构的规则,如上海市力争在两年内使调整面达到1/4。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与市场需要恐怕仍有距离。
记者:就拉开档次而言,我觉得这两年服装似乎走在面料前面了,这是否与服装业的经济政策更为灵活有关?在采访新产品展销会时,我发现有些企业对开发面料新品种、新花型缺乏动力,有的干脆说参加展销是来“赔本赚吆喝”的。
吴文英:实际上,这两年除了一些生活必需的纺织品国家严格控制价格外,国家实行了质量差价和花色差价,只要产品质量好,花色新,企业是能够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有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步子不够快,主要是受多年产品经济的影响,市场观念、竞争意识还不够强,还是愿意大批量、少品种,对开发新产品,不是嫌麻烦,就是怕担风险。
1987年我到一家印染厂,正赶上厂里开订货会。我看了一下,产品大都陈旧。一说是给农村的,就是凤凰牡丹。这么多年了,难道不能变一下吗?农村固然喜欢吉祥,但近年来口味也有变化,也喜欢素雅、大方。我们有些企业经常埋怨商业收购人员眼力低,其实关键还是自己能不能拿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
记者:能不能这样说,现在动力问题好解决了,因为有了市场压力,再不动不行了。
吴文英:是这样。谈到纺织品市场,我觉得用“松动”更为准确。过去是卖方市场,你生产什么都有人要,谁还会去费劲调整产品结构?所以,应该利用这个市场形势,提高企业的素质,促使我们的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定时调整产品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如湖北省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开发苎麻产品,不仅缓解了棉花紧张,还形成了一个纺织品的新门类。1988年棉纺行业棉纱支数平均提高一支,不仅提高了产品档次,而且还在棉花供应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多开出100万纱锭。1989年纺织品出口比上年增长10%以上,其中深加工产品占58%,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些都表明,调整产品结构,不仅是当前治理整顿的需要,也符合了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记者:能不能展望一下1990年国内纺织品市场的形势?
吴文英:我们分析,1990年国内纺织品的总销量会稳中有增。当然这里只是就总量而言,至于谁增,谁减,就要看企业各自在调整产品结构上下的功夫如何了。纺织工业部把1990年定为“品种质量年”,目的就是要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促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