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巴结”农民高招多——记临西县白地供销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04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巴结”农民高招多
——记临西县白地供销社
左梦奎 郝占敏
“巴结银行不如巴结农民”。这是全国商业系统劳动模范、河北省临西县白地供销社主任修宗文的生意经。1984年以来,这个供销社靠“巴结农民”,赢得了信誉,搞活了经营。现在,全乡80%的农户在该社入股,金额达39万元;去年1至8月,收取农民30%的预约定货款79万元,两项相加达118万元,结束了该社靠银行贷款惨淡经营的历史。
这个供销社所在的白地乡不靠交通要道,没有集市。农民为什么要把大把大把的票子塞进他们的钱柜呢?问起这个,白地的老百姓都会扳着指头述说供销社为他们办的一串串称心事:
  送货上门。
供销社在全乡17个村设立了服务站,按农时季节,逐户为大家预购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且货真价低。只要货物一到,立即送到农民手里。去年,他们为农民送各种化肥4200吨、农药3万公斤,供应计划外柴油1000吨。连邻近乡镇的农民,也来邀请他们去售货。
  传授农业技术。
1982年,供销社花6000元选送一名职工到北京农大学习,回来后建起了土肥化验站。化验站摸准了全乡88%的农户土壤的“脉情”,根据“脉情”和农作物计划产量确定氮、磷、钾肥的用量。科学施肥促进了农业生产。杨黄村第三生产队原来小麦亩产100多公斤,后按土肥测验结果施肥,1987年亩产达到340公斤。1988年,供销社的两名技术员承包了两个500亩的棉花丰产方;去年又承包了11个村的8240亩棉花的丰产技术指导,受到农民普遍欢迎。
  选调、培育优种。
有了技术员,农作物的大田技术指导有了保证,但种子混杂、质量低劣的问题还未解决。为此,供销社又为农民提供优种服务,开办了种子门市部,农民需要什么优种就从外地选调什么优种。此外,供销社还建了1000亩良种繁殖基地,1988年培育小麦优种150万公斤,棉花优种20万公斤,除满足本乡需要外,还上调10多万公斤小麦优种。
    成立机耕打轧队,开办农机具租赁服务。
俗话说,有钱不买半年闲。这个供销社看到实行“大包干”后,农民花钱买农机具,用不了几天就闲置起来,造成不应有的浪费。于是,就购买了5台拖拉机,组织了机耕打轧服务队,开展低价有偿服务。为了方便群众,他们又开办了农机具租赁业务。1987年以来,他们投资4万元先后购置了电动机、柴油机、水泵以及播种机、脱粒机、割草机、机动和手按喷雾器等,低价租给农民使用。
  帮助调整产业结构。
供销社在服务中看到,传统的、单一的生产结构不能满足农民致富的要求。为此,他们在支持农民种好粮食、棉花的同时,帮助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西瓜、蔬菜。供销社主任修宗文五下永年县,请来西瓜栽培技术员;供销社赊销4.4吨塑料薄膜、2吨竹竿、6吨饼肥,扶持440户种植西瓜。怕农民不放心,他们又与农民签订了合同,丰收管销,赔本赊销的物资分文不要。结果,每亩收入970元,可把农民乐坏了。
之后,供销社用同样的办法指导农民种植了2000亩蔬菜。这几年,农民每年种蔬菜收入140万元,供销社获利4万多元。现在,全乡每年种植西瓜和蔬菜5000多亩。
在有些人看来,白地供销社办的这些都是“份外”事。可供销社主任修宗文却说:“农民需要的事都是供销社的份内事,只有把这些事办好了,供销社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1988年与1985年相比,全乡粮棉单产分别由110公斤、45公斤,增加到230公斤、65公斤;人均收入由226元增加到459元。供销社也越来越红火,利润逐年上升,1986年7.1万元,1987年11万元,1988年21.9万元,去年可达26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