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不倦探索 一往情深——访瑞典中学中文教师林西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04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文化交流

  不倦探索 一往情深
——访瑞典中学中文教师林西莉
本报记者 顾耀铭
可能是长期接触中国文化,又多次去过中国的缘故,林西莉(赛西莉娅·林奎斯特,见题图)的神态举止,甚至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像一名长期从事教育的中国教师。
我们的谈话是从她珍藏的一把中国古琴开始的。林西莉调整琴弦,娴熟地弹奏了一曲中国古乐。琴声使本来已摆满了中国书画、古董的小客厅更加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我非常喜爱这把古琴,是它帮我打开了探索中国文化的大门。”林西莉抚摸琴弦,很有感情地说。
她在大学专攻历史和艺术,后来跟随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学了二年中文。一九六一年她去北京,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古琴研究学会学习。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中央音乐学院王迪老师手把手地教她弹古琴。她离开中国前,古琴研究学会将这把古琴赠送给她。
从中国学习归来后,林西莉决意要为在瑞典传播中国文化作出努力。一九七零年她给现首相、当时的教育部长英瓦尔·卡尔松写信,希望在高中试办中文班。她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此她就成为瑞典第一个教中文的中学教师。
林西莉向记者介绍了她的中文教学情况:“我培养的学生年龄在十六岁至十九岁。在瑞典,每个中学生可以选学二至三门外语,我的学生都是自愿要求学中文的。很多孩子想学中文,可惜我们的招生名额有限。”“我负责教三个年级,共一百多名学生,每周总共教十节课。刚开始上课时,孩子们感到很吃力。我就从一些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讲起,中间穿插一些小故事,包括我在中国的见闻。孩子们很爱听,提了不少问题。每节课我教他们四五个生字,他们都能记住。三个年级下来,学得好的能掌握一千多个单字。
“孩子们学了中文很想去中国练练。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瑞典文教师也希望有机会接触瑞典人,于是我们就建立了联系。从一九八零年起,我每年五月组织二年级学生去北京,每次六个星期,然后去一些城市旅游。孩子们感到很有收获,学习中文的兴趣更浓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文,林西莉从一九七四年开始编写《汉字源流》。她不满足书本上已有的一些解释,去中国不少地方参观考证,收集了大量资料、照片,从甲骨文一直研究到今天的简化字。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去年正式出版,不到半年就售出一万五千册。报纸、电视也纷纷向读者推荐这本书。一些专家认为,这本书“用生动、有感情的语言,丰富、有趣味的内容,将人们引入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字王国”。最近,这本书被评为瑞典一九八九年奥格斯特奖,这是瑞典首次设立的最佳出版奖。林西莉兴奋地对记者说:“这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你可以看到瑞典人对中国文化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啊!”
二十年来,林西莉总共教了近五百名学生,他们中有的正在大学中文系深造,有的在北京留学,还有一部分早已在公司和政府部门用中文工作。大多数人仍然同她保持联系,遇到疑难打电话同她商量。
她曾把举办中学中文班的情况写成报告。教育部看了这份报告后已批准每个城市都可以在中学办中文班。目前,全国已有五所中学有中文班。除教学外,她还是瑞中友联的理事。她热心于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常给瑞中友联会员作报告,介绍中国文化、风俗等。
林西莉对中国目前的情况非常关注,希望中国的改革不断取得成功。她谈到,最近有一些学生问她,是否还要去北京学习。她肯定地回答:“你们想学中文就应该去中国大陆,不要到别的地方去。你们要想得远一些,不要只看到中国目前遇到的困难。”
结束采访时,林西莉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热爱中国,热爱中国的文化,我对选择中文教学作为自己的事业感到很有意义,我可以做许多工作。”这就是一位普通瑞典女教师对遥远中国的深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