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洋货问题采访札记(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1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洋货问题采访札记(上)
本报记者 潘岗
有人在温州发现,穿一色的外国名牌服装和进口运动鞋成为时髦。“耐克”布袜子40元一双,很走俏;“格兰特”衬衫90元一件,也抢手;遭拉式羊毛衫500元一件、“梦特桥”西服1000元一套、“ADE”牌运动鞋标价1200元,也有人光顾。
上海的一些家庭,年轻的爸爸妈妈,以自己的孩子能用上多少多少进口货为荣,舍得花钱买近百元一套的进口小时装,30多元外汇券20张的一次性尿布,200元一套的进口婴儿洗发水、洗澡用品、护肤霜,10多元一瓶的擦屁股爽身粉……
一位年轻的爸爸得意地对《新民晚报》的记者说:“我儿子从来不用国产货,除了水、空气和水果,吃的、用的、穿的都是进口的。”
北京,几家大型百货商店,柜台里摆着不少来自法、美、英、泰国、马来西亚的化妆品。有法国的爱琪美、诗丽姬系列,美国一号系列,还有进口的香皂、香水,品种不下百个。在这里,几十毫升一瓶的法国香水,卖价100—200元,比国产香水贵好几倍。
至于已经或正在进入成千上万家庭的洋家电,国营商店以及个体摊点随处可见的洋烟、洋酒,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据统计,1988年,全国化妆品进口用汇2700万美元,去年头5个月又用去外汇近千万美元。去年1—5月,进口饮料用汇达1400万美元。进口眼镜每年高达800万架以上,目前大城市的40%、中小城市的20%至30%的市场被进口眼镜占领。
近年我国年进口烟超过一亿美元,去年进口数量也有80万箱,计4000万条。
洋货涌入,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发展。1986年以来,上海市麦氏“三合一”咖啡的销售额:1986年为16吨、1987年为74吨、1988年达99吨,三年增长5倍多。估计目前进口咖啡在上海年销量达500吨以上。与此同时,上海的咖啡生产、销售日趋萎缩。我国唯一生产咖啡、年生产能力为600吨的上海咖啡厂:1976年生产598吨,1987年为205吨,1988年243吨,1989年不足百吨。目前,这家工厂积压的咖啡和咖啡原料达1200吨,占压资金680万元。
玻璃纸全国3年进口1.9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总产量。大量进口使国产玻璃纸销路受阻:1989年1—8月,全国玻璃纸生产总量为6645吨,仅为生产能力的40%。到9月份,全国22家企业一半停产,一半亏损。
国家投资1.2亿元新建的潍坊玻璃纸厂,尽管技术、设备、工艺、产品质量都达到当今国际水平,但自1988年投产起,就陷入亏损不能自拔。
机电行业也受到冲击。1984年起,国家投资18亿元以上,扶持了21家家用电冰箱压缩机厂,引进的生产线和产品大部分已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水平;1990年生产能力可超过560万台,而同年电冰箱市场需要量最多不超过500万台。
然而,1989年全国至少有286万台进口压缩机投入市场,迫使国内主要压缩机厂家停产、半停产。不久前,北京电冰箱压缩机厂等12家企业联名呼吁:压缩机制造业正面临夭折危险!
看来,洋货问题已使我国消费品生产和市场受到严重影响,不可等闲视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