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阅读
  • 0回复

走出困境——记丹东化纤工业公司的“两个依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1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走出困境
——记丹东化纤工业公司的“两个依靠”
魏伯奇
1989年,辽宁丹东化学纤维工业公司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益:全年实现利税1亿元,比上年增长24%,超额完成了各项承包指标。“诀窍”在哪里?该公司总经理安?江对记者说:“我们主要靠两条,一是依靠科学决策,二是依靠全体职工。”
丹东化纤工业公司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国营大型化纤骨干企业。1989年,这个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是70%的生产原料要自己找米下锅;二是流动资金缺口8000万元;三是议价原料、议价电增多使企业增支3500多万元;四是罕见的干旱,使鸭绿江水位下降,海水倒灌,严重影响了公司生产用水;五是化纤产品市场逐渐疲软,十几年畅销不衰的粘胶人造丝开始滞销。
面对严峻的挑战,丹东化纤公司在生产经营上找出路,在强化管理上做文章。首先,公司决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他们通过技术改造,强化质量管理体系,使粘胶人造丝等产品的质量保证国外用户满意。他们还积极开展“质劣包退”、“运输服务”等多种促销活动。花香自有彩蝶来。该公司的产品很快受到外商的青睐。去年一年,他们共向苏联、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人造丝等产品5450吨,创汇1230多万美元。这既解决了部分产品滞销问题,增加了效益,又使公司从国外获得大批原料,实现了以出养进。
调整产品结构,是该公司的又一科学决策。他们根据市场信息,组织科研力量,开发出漂白粘胶人造棉、改性涤纶纤维、细旦涤纶丝等一系列高档新产品,提高了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这些新产品适应了纺织厂产品开发和生产的需要,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1989年,他们仅大批量生产新产品一项,就增收2300万元。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使丹东化纤工业公司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得以迅速实现。这个公司选拔一些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职工代表,一年两次对全公司的各项工作从上至下进行大检查,专门挑毛病。1989年,职工代表共检查出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40余个。公司经理认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整改,促进了企业进步。公司还实行职工代表上岗值班制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公司领导还坚持经济公开,按期向职工公布各种奖金的来源、数量、分配办法、分配结果,并同时公布公司主要领导的收入。
公司领导真正把职工放到了主人的位置上,使广大职工焕发出极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资金紧张,公司职工集资近300万元,支持公司发展生产。1989年,公司职工围绕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共提出合理化建议近4000条,公司采纳了1800条,创造和节约价值384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