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寻找王铁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1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寻找王铁人
毕国昌
鹅毛大雪将西天的太阳遮住了。雪花儿用它的六棱花边编织成一个无限大的银帘,把天和地联起。整个世界变得白茫茫朦胧胧。骤然狂风大作,松嫩大平原滚动着雪浪,吞噬着村庄,掩埋了荒草,改变了五彩缤纷的原野。
雪送来了冬天的严酷。村屯死寂,人们不知被刮向何方?天空死寂,鸟儿不知消失在哪里?突然,天地之间,闪现出两个浅灰色的小点点儿,像蚂蚁那样微小,飘忽不定,时而被大雪遮住,时而又被大风刮出,宛如海浪中一叶小舟。走在前面的是大庆一个采油厂的厂长田齐祥,跟在后面的是刚来大庆不久的石油工人小葛。他们这次的任务是要在大庆外围去寻找新的油源。
此刻,田齐祥索性扔掉手中那根树枝拐杖,抹了一把下额凝冻的白霜,深深地吸了一口呵气,吐出一团白雾:“小葛,快走!”
小葛耷拉着哭丧的脸,使劲瞪了自己的领导一眼:“这么大的雪怎么走哇?田,田厂长你要找什么?就不能等开春再……”
“不能!”田齐祥不知为什么动了气。他头也不回,继续艰难地朝前走去,身后留下一行雪窝窝,好似给冰雪大地打下的印记。小葛踩着这雪窝儿,低头朝前走去,嘴里嘟嘟囔囔:“这何苦呢……是找金山银山呀,犯得上这么急吗?”
小葛的牢骚被大风送到田齐祥的耳边。他没搭腔,却在心中自言自语。“等?我们许多事情不是等没了等丢了?当年王铁人他们寻找大庆油田时等了吗?当时国家是个啥情势?偌大个中国就玉门石油沟、鸭儿峡、白杨河和新疆克拉玛依的那么几个油矿,加起来的产量,还不如现在大庆一个油矿的产量呢!外国专家撤退,国外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压得中国人喘不过气来。那时候大庆要等一切条件具备,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将滞后多长时间?点洋蜡、烧洋油是什么滋味啊!”
田齐祥踩着雪地艰难地朝前走去,像是沿着历史的河道,寻找那流失的过去。呼啸的北风怎么像钻机在轰鸣?里边还裹夹着一个熟悉的声音?是这样铿锵,这等有力:“……我们国家没有石油呀?国家有多大的压力?多大的困难哪?我们自己这困难那困难,要是把石油拿不出来,就是最大的困难呐!……我们到北京,看到汽车上背着个大气包,人家说那是大煤气包,因为没有汽油。我们做石油工人的,让国家没有汽油烧,真难受,连路都不敢走了,怕看见那个东西,大家就想了,一下子到了大庆,一拳头砸出个井来!让石油出来……让石油出来……让石油出来……”
呵,呵,这是铁人1964年在油田中区召开的一次石油会战誓师大会上讲会战传统。当时自己刚从北安市来大庆,才17岁,不懂什么。只觉得铁人真有气魄,真了不起!当名石油工人就应该像铁人这样,为国贡献为国分忧……铁人已走多年了,可他的声音为啥这样记忆犹新,这样难以忘却?
风雪吹在冻伤的脸上,火辣辣的痛。
“来,咱们歇一会儿。”田齐祥提议说。
雪真松软,两人像坐入棉花垛里,整个臀部坠入雪窝窝中。半晌,田齐祥像是说给小葛听,又像是自言自语:“1960年也是这样的一个风雪天,铁人他们从玉门来,在前边凿了几十口探井。”
“什么地方?”小葛“扑通”一下站了起来,带起满身的雪,“那为什么没有开发?”
“钻井队从这往北甩开膀子勘探,因为国家急需石油啊,发现了高产井,就先尽着‘肥肉’吃了。”田齐祥也跟着慢慢站了起来,用手拍打几下屁股上的雪,然后抬起头,用严峻的目光审视着小葛,地上有些变暗的雪光反衬着他那近乎可怕的脸。许久,他问道:“小葛,你知道大庆目前生产形势吗?”他没有等小葛回答,又接着说下去,“铁人那辈大会战最初开发的那几个老区,已经都进入中高含水期了,一、二、三、四、五、六,6个采油老厂含水达到60%至90%,就是说从千米之下采出1吨石油,要有600甚至900公斤的水在里边。原油产量递减,成本递增,可油价仍不变。我们大庆人没向国家叫一声难,还是铁人那句话,自己这个困难那个困难,国家没有石油是最大的困难。为了保证大庆年产5000万吨的产量,保证对国家的贡献不减,这几年我们开始了外围找油,相继开发了3个外围油田,建成了采油七厂、八厂、九厂……”
“呵,明白了,我们是要去找新的油源。”
两人又上路了。风拥着雪追了上来,一口接一口地吞咽着他们的脚印。两个人消失在地平线上,如同他们在雪原出现时那样,两个尘粒般的小点儿,在风雪中飘忽不定……
风雪将又一个黑夜刮走,晨曦照耀着这银光闪烁的雪地,变幻着迷离的光彩。迎着朝阳,他们踉踉跄跄地闯进白雪覆盖的朝阳沟。土墙草顶的茅屋,檐下悬挂着串串红辣椒、大苞米。一天一夜没有合眼了,极度的疲惫、寒冷,两条腿在打晃,两只眼在打架,神志变得恍惚,眼前这皑皑雪原不知为什么像地震了似的在上下跳动。
蓦然,幻觉中雪地上仿佛跳跃出一个人来,虽然是个背影,可那套深灰色的扎道棉袄,那顶在风雪中摆动帽耳的狗皮帽子,那在雪地留下的一串弯弯曲曲的长长的脚印,不正是王铁人么!此刻,他正转过脸冲自己微笑呢。这慈祥的面容,这深邃的眸子里,蕴含的是我们这个从不畏惧国外列强,从不怕政治和经济封锁的倔犟民族的性格,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一直培植起来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是的,在铁人展览馆珍藏的一张照片上,这位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一直是用这眼瞳注视着我们。
想起铁人这张照片,田齐祥的眼前又闪现一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石油大军。狗皮帽、扎道服、大头鞋、棉手闷,呵呵,这是1960年初春,6万石油职工会战大庆的场面呀!王进喜两眉紧锁,两眼注视着前方,手握刹把:“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那话掷地有声。
一口油井要井喷!压井用的泥浆没有拌好。老铁甩掉拐杖,将旁边一个工人推到一边儿,“我又不是泥捏的!”说着,带着伤腿跳入泥浆池中,用身体搅拌泥浆。在场的工人跟着也跳了下去。井压住了,油井和钻机保住了,老铁却住进了医院……
田齐祥收住脚步,闭上眼睛,他不愿再想下去。这个铁人呐,为了拿下大庆油田,真的少活了20年,走时才47岁。那是1970年,老铁躺在首都医院,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后,向党组织提出了最后的请求:“我要回大庆去,看看油田,看看同志们……”
田齐祥喟然长叹道:“咳!中国多几个铁人多好,多几个大庆多好!”他继续朝着风雪走去,像是踏着铁人的足迹,寻找铁人那光照人间的历史。
他再次定了定罗盘,然后对照了一下地图,从容地举起望远镜:一片银白,一片未知的大地!当年的会战战场在哪?那几十口探井在哪?
风卷起雪再次海浪般朝他压来。幻觉中,这风声如同钻机轰鸣,就像铁人的呼唤!
风雪摇曳中,仍然只有他们两个人。两行脚印歪歪扭扭,扭扭歪歪,在雪地上执拗着画下一条不断被风雪涂抹的轨迹。田齐祥怀中揣着的那张宛如这雪地一般洁白的图纸,也是这样顽强标下自己的行迹,如同不同年代的地质勘探队员在这里刻下的地质记录。这井位,这井距,标的不仅仅是当年铁人那辈人的功业,还是后来人继往开来的足迹。
田齐祥和他的战友们,找呵找呵,终于在朝阳沟找到了当年铁人他们留下的遗产,共88口井。这88口井呀,凝聚着历史,联结着两代石油工人啊!
寻找过去为了什么?
大庆是什么时间楼房林立代替了散落的“干打垒”?那纵横交错沟通油田联通井位和油库的高速公路、柏油马路是怎样取代了那稀疏的荒原小道?那在全国也当属一流的儿童公园、现代化的体育馆、现代化的图书馆和繁花似锦的剧场、宾馆、饭店、咖啡馆、酒吧、舞厅以及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在改变大庆原有面貌的同时,不是也改变了那个枯燥单调的生活?
就石油生产说,现在我们虽然是1亿多吨的产量,从一个贫油国的受气地位发展到石油输出国,但国家目前还很不富裕,各行各业都要发展,多出油就是多出外汇呀!
为了多出油,大庆需要一支新的大军,抛弃现在舒适的生活,到荒无人烟的朝阳沟去重新创业,田齐祥就是这支大军的领头人。
是的,作为大庆人,就要有点牺牲精神。眼下的寻找等于自寻苦吃,等于放弃已有的舒适生活,放弃已有的官位,去那个荒无人烟,几乎没有任何工作条件可言的地方,去没有任何生活条件可讲的地方去生活,当一个普通的创业者,从“0”开始,从头干起。这是一种艰难的寻找,更是一种痛苦的选择。但这是自己情愿的。自己说过:“1960年大会战没赶上,这次要补上。”
现在终于找到了,这88口探井,一个也不少,都标在了自己绘制的这张“朝阳沟油田井位图”上了。千军万马将像当年铁人们那样,向新的油田进军。那么,田齐祥和他的战友们找到的,仅仅是铁人留下的88口井吗?不。他们找到的,主要是铁人心怀祖国,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是比88口井更宝贵千百倍的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