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国际关系中的新课题 “环境外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05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年终专稿1989

  国际关系中的新课题
“环境外交”
明非
八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新课题。
世界各国环境专家多年的研究表明,人类正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造成“温室效应”加剧,水资源紧缺和水质恶化,土壤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森林资源锐减,海洋污染严重,危险废料和有毒垃圾成灾,噪音污染、臭氧层遭受破坏,人口增长过快和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等。据称,到九十年代初,环境问题将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为了寻求对策,迫切需要举行各种会议,进行双边或多边的磋商、协调,于是“环境外交”应运而生,且日渐活跃。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环保组织纷纷建立。一九七二年二十七届联大会议决定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组织和协调联合国系统内的环保活动,总部设在东非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它将每年六月五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之后,各国政府纷纷设立环境保护部或环境保护局,承担环保使命。一些西方国家的环保主义者则成立了“绿党”或“绿色和平运动”,其宗旨是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平衡。至于环保协会之类的组织,更像雨后春笋,遍布全球。
其次,环保会议接连不断。自一九七二年召开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以来,各类环保会议接连不断。仅一九八九年而言,重要的环保会议就有:三月,一百二十三国家环境问题专家在伦敦举行了“拯救臭氧层”会议,二十四国官员在海牙通过了《保护地球大气的海牙宣言》,一百一十七国代表制定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九月,保护地球环境国际会议在日本举行;十一月,拉美八国环保官员在巴西利亚开会,协调拯救亚马孙河雨林的对策。事实表明,环保国际会议日趋频繁,规模也在扩大。
还有,各国争相擎举环保旗帜。在环保舞台上,发达国家领导人捷足先登。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曾任环境保护部部长,当了首相后言必谈环保,故有“环境首相”的美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处呼吁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美国和苏联领导人也不甘落后。近年来,环保问题也被列入了许多首脑会议的议程。去年七月,西方七国首脑在巴黎会议上讨论了环保问题,九月,不结盟国家首脑在贝尔格莱德会议上呼吁制定一项《世界环境保护公约》。
另一方面,近二十年来环保会议开了上千次,签署各类环保公约、协议一百多项,但真正付诸实施的很少,成效不大。这说明“环境外交”面临许多难题。
环保问题引起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纷争。美国工业污染形成的酸雨降落在加拿大的土地上,给人畜和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欧洲国家的有毒废料运到非洲存放,遭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反对。环境污染无国界,它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引起的利益冲突错综复杂,有时甚至形成尖锐的国际纠纷,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环保问题立法难。“环境外交”的使命是制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为各国所接受的国际性公约。所以,这种公约不仅要有科学性,而且要与有关的国际法和各国国内的法律不矛盾,故制定起来颇费周折。例如,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养护和海洋环境保护为主旨的《联合国海洋公约》,从一九五八年起开始讨论,历时二十四载,到一九八二年方在蒙特哥贝签订。
环保需要巨额资金和先进技术。第三世界国家的资金、技术两缺,有的连温饱问题还远没有解决,环境保护仅是一种奢望。以撒哈拉大沙漠为例,它每年以十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大,约有二百万公顷土地沙化,二千一百万公顷土地半沙化,如果仅仅依靠非洲有关国家的力量来治理,只能是望“沙”兴叹。即就发达国家而论,治理遭到如此破坏的世界自然环境,也是力不从心的。更何况发达国家一些领导人大谈“环境外交”,有时是出于政治考虑的。结果,雷声大,雨点小,环境恶化依然一年甚于一年。
总之,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现代人类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环境外交”的兴起和活跃则反映了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如果世界各国尤其是在环保问题上负有更大责任的发达国家能增强责任感,并协调行动,那么,“环境外交”是可以逐步取得成果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