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心中充满温情——记殡葬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06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人与人

  心中充满温情
——记殡葬工
罗华 郑红深 张建新
提要:人活百岁,终有一死,谁也逃脱不了这条自然法则。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逐渐认识到,墓穴棺木并不能使死者的灵魂永存,而火化遗体,留下一抔骨灰,也不妨碍人们寄托哀思。现在,全国大多数城市和不少乡镇都推广了火葬,火化率在一些城市已达到90%以上。从“入土为安”到接受火葬,这是人们观念上的一大变革。在这场移风易俗的变革中,殡葬工人以他们艰苦的劳动,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相比之下,社会上许多人对他们了解太少,理解也太少。
                   
  面对冰冷世界
提起殡仪馆,一般人往往会感到毛骨悚然,家中或亲友不遇到丧事是不会也不愿到这儿来的,而殡葬工人却常年工作在这里,常年和死人打交道,每天接触的都是冰冷的尸体,听到的都是哭声。
殡葬工按工作流程分为接尸工、整容工和火化工,脏和累是殡葬工作的突出特点。死者多数是因病而死和自然死亡,但殡葬工也能遇到一些非正常死亡的死者,这些死者大多是血肉模糊,面目全非,肢体残缺;有时因天热和死者死亡时间过长,尸体腐烂,发臭生蛆;有些尸体长时间被水泡过,碰一碰肉就往下掉。这些尸体都要接尸工去收拾。
开灵车的司机也十分辛苦。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运输队19辆车每天都要跑几趟,一个司机最多的一天跑9趟,夜班司机最多一夜要接5名死者。他们穿大街,钻胡同,去郊区,跑东跑西,随叫随到,在全市奔忙。
尸体接回殡仪馆后,按家属要求,有的需要整容。有的死者需要拼接肢体,缝合伤口,整修头颅,有的还要再塑五官。这种整容工作,常使人恶心得吃不下饭。
死者被送到火化间后,由火化工送入火化炉内。三伏天,火化间热气散不出去,气温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八宝山殡仪馆火化间每天要火化七八十具尸体,忙时一天要火化上百具尸体,有时白天干不完,晚上还要加班。殡葬工人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做着一般人难以忍受、连死者家属也忌讳沾手的事情。
    高尚的情操
殡葬工人见过各种各样的死,见过太多太多的不幸,有人说他们是铁石心肠,可我们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却感到他们心中充满着温情。
一位女火化工说:“我们每天都在看着人们生离死别,这使得我们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他们出于一种将心比心的理解,出于一种深切的同情,辛勤地为死者忙碌,让亡灵得以安息,以减轻生者的痛苦。
八宝山殡仪馆的刘瑞安1980年当了殡葬工后,三四年间,接尸、火化的活都干过,1984年又去搞整容。开始他不理解老师傅们为什么那样热爱整容工作,后来他遇到一件事,给他很大触动。
那是一个夏天的清晨,他和同伴到首钢医院为一个5岁的女孩整容,那孩子是被卡车轧死的,孩子的头颅已压扁了,脸上有好几处伤口。小刘只觉得眼眶发酸,他和同伴们商量,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把孩子整好,让她妈妈最后看她一眼。他们用清水把孩子的头和身子洗干净,然后修整头颅,缝合伤口,又细心地为她梳好头,系上发带,化好妆。孩子的妈妈看着孩子安详的面容,喃喃地说:“这是我的孩子……”
从此,小刘逐渐理解了整容工作的艰巨与光荣。他说:“看到一具具支离破碎的尸体经过我们的劳动而复原,看到一副副充满痛苦的面容经过我们的双手而变得安详,看到那些因失去亲人而悲痛欲绝的人们,在遗体告别后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我从中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现在,小刘领导的八宝山殡仪馆整容组每天为20多名死者整容。他们班组被评为1988年度北京市模范集体。刘瑞安也被评为民政部劳动模范,还荣获共青团北京市委颁发的“五四”奖章。当他和我们交谈整容工作时,津津乐道,热爱工作之情溢于言表。
在八宝山殡仪馆,我们还听到了其他一些殡葬工人的事迹。火化间工人李淑琴是北京市的第一批女火化工,她自愿干火化工已有18年。18年来,经她手火化的尸体少说也有7万多具。她工作任劳任怨,对死者家属提出的要求,只要能办到的,都尽量满足。她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又送来了遗体,死者家属哭哭啼啼要求马上火化,有的家属希望亲眼看着死者入炉,李淑琴总是克服困难,加班加点,了却丧家的心愿。
在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我们看到一位死者家属写来的感谢信:“我们亲人的丧葬活动,从登记开始,运送遗体、整容、告别仪式到火化、存放骨灰,无不得到八宝山殡仪馆同志们的热情帮助。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当我们前去领取骨灰时,骨灰尚未完全冷却,而工作人员怕耽误了我们的时间,竟冒着高温钻进冷却间,收取了骨灰,使我们得以及时安放骨灰。悲痛之余,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还有一封信是一位老人写来、感谢东郊殡仪馆灵车司机的:
“1989年1月1日上午8点半,我给亡嫂送殡。临行前,我要求司机李师傅把车开慢点。李师傅的车开得真稳,一路上都与我们送殡的车同行。我感激得一直流眼泪。在嫂子走完人间的最后一段路上,灵车司机的好心给她和我们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安慰。”
    不该歧视他们
有些人厚葬死者不惜钱财,事死若生,但对殡葬工人却缺乏起码的尊重。解放前老北京把抬轿子、抬棺材的叫“杠业”,属于下九流的行当。解放后殡葬工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歧视殡葬工人的现象仍然存在。
殡葬工人接触尸体,沾了所谓“死气”,人们便觉得接触他们会沾染晦气,不与他们来往,有时连家人、亲戚朋友也不理解他们。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两位青年接尸工在一幢高楼第8层的一户居民家抬尸时,大楼电梯工坚持不让他们抬着尸体乘电梯下楼,经再三交涉,才同意由死者家属代开电梯送下来。北京也有类似的情况,许多高层住宅楼都不允许用电梯运送尸体,接尸工只得一层一层往下抬。
八宝山殡仪馆工人们下班,通常乘坐337路公共汽车回家。一些乘客见殡葬工来了,纷纷顶住车门不让上。
一次,整容工刘瑞安到百货商店去买整容用品。开发票时,售货员得知他是八宝山殡仪馆的,脸色陡然一变,把发票本和笔扔了过来,说:“你自己写吧。”
对这种歧视,殡葬工已经司空见惯,似乎觉得无所谓了,但每当他们听到人们感谢的话语,看到人们表示尊重的举动,他们都倍感珍惜,深深地铭记在心。殡葬工人感情纯朴,对人生有着自己独特而执著的理解,面对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他们并没有妄自菲薄,仍然始终如一地工作着,他们自尊、自强、自爱,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人们,感化着人们。一次,一位老年死者被送到八宝山殡仪馆整容室,刘瑞安揭开死者的衣服,不禁吃了一惊,只见衣服下面爬了一层密密麻麻的虱子。原来死者生前没有受到善待,生了虱子没人管,死后连衣服也不给换。小刘当时就急了,冲着死者的儿子和死者单位的领导嚷:“有你们这么干的吗?!”那些人被问得无地自容。也难怪小刘生气,他是个有名的孝子,他父亲1988年去世以前,多年瘫痪在床,小刘始终把老人侍候得舒舒服服。殡葬工什么死人都见过,就是见不得那些亏待死者的活人。
在八宝山殡仪馆运输队办公室的桌子上,我们看到一个写着“烟酒登记”的硬皮本,上面记载了近年来接尸工和司机上交丧家馈赠钱物的情况。这些馈赠都是工人们主动上交的,大多数馈赠已经被丧家取回。
殡葬业关系到千家万户,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特殊行业,殡葬工把它看作是“人生终点的服务站”。有些人尽管可以瞧不起殡葬工,躲着殡仪馆,却保不准有一天会自己找上门去,请人家帮忙。希望人们能设身处地地为殡葬工想一想。
(附图片)
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整容工刘瑞安同志正在为死者美容。 赵诚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