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抓紧结构调整 推动技术进步——上海市副市长黄菊谈上海工业的振兴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08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1990形势与对策

  抓紧结构调整 推动技术进步
——上海市副市长黄菊谈上海工业的振兴发展
新华社记者 吴复民
“1990年,上海的经济充满挑战,也充满机会和希望。上海有决心通过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提高经济的承受力、应变力和内在素质,使90年代成为上海进一步振兴、发展的年代。”
主持上海市政府日常工作的常务副市长黄菊,以这番充满自信的开场白,接受记者的专访。
作为年工业产值超过1100亿元的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记者请黄菊副市长着重谈谈1990年上海工业工作的要点。他欣然应诺说:“保持上海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势头,是关系全局稳定的大事。1990年,上海工业增长速度要保持1989年的水平,即不低于4%,工业总产值安排1171亿元,并在适度增长的基础上花大力气提高经济效益。”黄菊的思路没有在速度问题上停留。他强调说:“1990年,上海工业生产最关键的一着,也是最根本的出路,是在调整结构上要有大动作。推动技术进步,是上海工业发展另一个支点,市府决定1990年起实施‘上海市工业新兴开发计划’。”
抓住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契机,进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新兴开发。这一宏观思路,引起记者浓厚的兴趣。记者翻阅了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产生的两厚本计划,发现内容丰富而翔实,难以在有限的篇幅里一一细述。应记者要求,黄菊同志勾勒了两大计划的轮廓和其中的华彩之笔:
“调整工业结构,一定会有一部分企业关停并转。所有的老摊子、老产品都保留,是不可能的。”黄菊用坚定的语气接着说:“我们要尽量做到少关停,多并转,把现有的厂房、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转移到有生命力的工业门类和企业中去。从实际情况出发,上海要适度发展冶金和石油化工等基础原材料工业,让上海的精细化工和钢材的品种水平上档次。电站设备、汽车等机电工业也要有所发展,以带动有关工业门类都上一个等级。传统的轻纺工业是出口大头,要淘汰低档货,向高水平发展。”
黄菊介绍说:“调整工业结构的另一个要点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按规模经济的要求,组建一批经济实力比较优厚、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企业集团,给它们以有利的生长条件和活动空间,让它们不失时机地参予高层次的国际竞争。”黄菊表示,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将把政府指导、企业兼并、自愿联合和经济法律手段保证等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技术进步同调整产业结构一样,既是振兴上海的长期任务,也是近期的迫切工作。在部署这项工作时,既着眼当前,也兼顾将来。上海市的工业“新兴开发计划”规定,从1990年起到“八五”期间,每年抓好“五个100”和“两个10”,即抓好100个技术开发重点企业,100项技术储备产品超前开发项目,100项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试产项目,100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100项新技术、共性技术和基础件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项目;每年实现10%的产品更新率,每年新产品产值以1989年为基数增长10%。1990年,上海技术开发的重点是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具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要做到开发一批、应用一批、得益一批。黄菊说,在宏观紧缩的条件下,只有实行倾斜政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口上,才能增强上海工业振兴发展的后劲。
黄菊还介绍了上海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新招数。市府决定成立“经济综合口”,加强总量控制和综合平衡,集中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调节手段,切实加强宏观管理。他补充道,所有这一切的关键,又是提高党员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市委、市府始终认为,这个问题虽不属于经济计划的范畴,但对经济工作的成败关系极大。
在结束专访时,黄菊嘱咐记者通过报纸转达上海市委、市府一个坚定不移的指导思想:上海是全国的上海,离不开全国的支持;理应为全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