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红旗渠精神在林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0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红旗渠精神在林县
常俊杰 元立平
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创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也造就出可贵的红旗渠精神,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多年来,红旗渠精神一直鼓舞着林县人治山治水。从1987年起,针对水资源等客观情况的变化,全县转入以大搞蓄水、节水工程为主的水利建设。总投资4400万元,维修、硬化渠道1110公里。维修、修建水库、池塘159座,打旱井5万眼,改善灌溉面积10余万亩。1989年的粮食总产量比1985年增加0.55亿公斤。
    各级都在算水帐
经过10年奋战,当红旗渠水汩汩流入54万亩干裂的土地的时候,林县人民着实松过一口气,觉得水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因为不但灌区的人畜吃水有了保证,而且2/3的耕地得到了灌溉。但不久他们发现,水的问题不容乐观。红旗渠源在山西境内的漳河上,由于气候变化、上游引水工程增加等原因,来水量逐年减少,到了1984年,红旗渠保灌面积衰减到20多万亩,并仍呈下降趋势。
水源危机,使林县人认识到,单靠一条红旗渠不行,放松水利建设不行。立足有限水源,县委确定了以蓄水、节水工程为主,充分开发利用一切水源的水利建设方针。
围绕这个治水方针,县、乡、村各级都算了两笔帐:一是保证人畜吃水、土地灌溉的需水帐;二是现有水源帐。这一算,算出了差距,也算出了奋斗目标。全县支、斗、毛渠总长达4013公里,如果全部硬化,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可以增加45%。现有中小水库、池塘621个,全部浆砌治漏,就可蓄水9767万立方米。如果再搞一批水库、池塘,有条件的乡村挖一些山泉、地下水源作补充,全县就可以达到人均占有旱涝保收田0.4亩。
以节水、蓄水工程为主的水利建设,在全县展开。535个行政村,村村有工程。技术性较强的活,组织专业队伍长年搞;挖方、备料的活,组织群众农闲季节突击搞。每年冬春,成千上万的劳力奋战在山山岭岭。许多地方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的动人情景。
    因地制宜摆战场
经过修建红旗渠的磨练,林县人治山治水不外行。他们因地制宜,在百里太行山麓摆开了继红旗渠之后又一次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战场。
在红旗渠灌区集中力量修建水库、硬化渠道。河顺镇57座小型水库,就有37座漏水,许多渠道渗漏严重。为了节省时间,干部群众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清理涵洞整天泡在泥浆里,活最苦又危险,镇里规定不让妇女参加,可妇女们找到镇委会:“修建红旗渠妇女顶了半边天,今天俺们就变娇嫩了?”上万人的工地上,就有一半是妇女,她们和男的一样抡锤打钎、抬石挖泥。苦干两个冬春,这个镇扩建整修了36座水库,硬化了3万米渠道,扩大灌溉面积一万多亩。
1989年冬天,小店乡纸坊村在村头山坡上建水库。整个山包像一块石头,镐锹挖不动,可离村又近,不能放炮,他们就一锤一锹地挖,全村1000口人,能出动的几乎都到工地上来了,一个月时间,终于在石头山上抠出了一个可容水4000立方米的小水库。
红旗渠水流不到,又无地下水源的深山区,群众采取打旱井、挖水窖的独特方法蓄水。临淇镇欠十步村座落在崇山峻岭之中,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一亩梯田一眼旱井。每年寒冬,地里的其他活不能干了,正是打井的好季节。一家一户打,几户联合打。年近70的阎多房老汉,是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老模范,孤身一人,大年初一,晚辈拜年不见人,原来他正在山上井筒子里忙呢。几年时间,他一个人就挖了6眼旱井,并把旱井看成山区最宝贵的财富,要把它留给子孙后代。全村人就用这种创业精神,在2200亩梯田上,打出了2250眼旱井,保证了每年春播和抗旱保苗用水。
数以万计的节水、蓄水工程遍布太行山川,其规模不亚于再建一条红旗渠。
    还是要勒勒腰带
办水利需要投资,但林县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有部分群众刚刚解决温饱问题,钱还不富余。
县委书记赵玉贤说:“红旗渠是勒紧腰带干出来的,今天的条件虽然比当年好得多,但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县里向水利建设‘倾斜’,钱就挤出来了。”几年来,他们努力压缩行政经费,压缩基建项目,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据统计,全县每年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都在1100万元以上。
合涧镇近几年水利工程搞得最多,规模最大,投资也最多,累计投资已超过110万元。这笔款全部是他们采取乡村企业出一点,乡财政拿一点,群众集一点凑起来的。资金紧张时,很多群众把准备盖新房、娶媳妇的钱垫出来。泽下乡一个叫高照峪的自然村,不少户把自行车、收录机等贵重点的东西卖了凑钱办提灌站。
有红旗渠精神鼓舞,有艰苦创业传统的人民群众,林县山河怎能不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