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儿童剧的新开拓——《少年周恩来》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09
第8版(副刊)
专栏:

  儿童剧的新开拓
——《少年周恩来》观感
严正
时值辞岁迎春之际,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应邀为首都观众送来了一台好戏《少年周恩来》。这是我国舞台上第一部表现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少年时代生活的戏剧作品。这样严肃的题材是不大好写的。编剧邵宏大、高峻山以热情奔放的笔触,讴歌了周恩来童年艰苦曲折、顽强攀登、苦难多磨、奋发进取的成长过程。难得的是没有将少年周恩来神化,又表现了他勤学好思的良好天赋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既充满儿童情趣,又富有启发教育意义。这一曲时代的乐章,是对青少年观众,包括成年观众进行思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美育的好教材。
更可贵的是导演处理。导演林荫宇紧紧地抓住了少年周恩来对妈妈——故乡——祖国的炽烈的爱;从周恩来的乳名大鸾——古代传说中的五彩神鸟升发开来,作为全剧形象的总体象征;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少年周恩来所生活的环境、时代、历史的变迁;以一种跃动的方式表现小主人公心灵、情感与思想的跃动;从而在舞台上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信、栩栩如生的少年周恩来的艺术形象。
导演立足于对儿童观众必须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在具体的导演技法上,借助运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皮影、木偶、舞蹈、形体造型等诸多艺术形式,五彩斑斓、目不暇接,增强了传记式政治戏剧的观赏性,给孩子们带来审美的愉悦。为了牢牢地吸引住儿童观众的注意力,导演别出心裁地将所有的叙述性台词都转换成舞台画面,使视听并重,扮演与叙述交相辉映,画面流动不息,变化万千,好玩、好看,又富于启示性。
大量艺术媒介、艺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舞台语汇,也很好地揭示了作品的内涵。如:鸾舞表现了少年周恩来搏击长空、翱翔蓝天的理想;皮影表现了少年周恩来丰富的想象力和正义感;木偶表演揭示了封建教育的因循守旧、陈陈相因和少年周恩来的斗争性……手法多而不乱,形式新而不怪,一气贯注,明白晓畅。
导演更注意了内在情感的抒发,在周恩来与小伙伴告别、与妈妈死别、与乳母重逢、与故乡辞别几段戏中,激情每每催人泪下。尤其是辞别一段,周恩来已离去,忽又转身扑向妈妈曾坐过的地方,把脸贴在石凳上,用手轻轻抚摸着,此时片刻响起了主题歌——《妈妈啊,妈妈》,情感表现得沉挚、恳切,这里正是思想的闪光点,情感充分展露,它拨动观众的情感和思绪,令人久久不能平息。
演员们的创作严肃认真,周恩来的扮演者贾占红演得真挚、朴实,情感贯串,脉络清晰,稚气未消,又热情奔放,使观众感到亲切,认可了:他就是少年周恩来。
历史伟人的青少年是如何度过的,他们是怎样生活成长的,这是一个应该认真探讨的课题。少年具有喜欢模仿、可塑性强等心理特点,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榜样,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少年周恩来》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保留剧目,精益求精,使之越演越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