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人间情三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0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人与人

  人间情三则
党员情
我市双河镇老拱桥村女共产党员肖安英,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给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1959年春天,村里的唐顺秀因病双目失明。不久,她的丈夫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为了安置孤苦一人的唐顺秀,村里专门开会研究。在会上,20多岁的肖安英自告奋勇地说:“唐顺秀就到我们家吧!”
初到肖安英家,唐顺秀仅有一床破被子和3件烂衣衫。肖安英便拿出自己结婚时穿的一套衣服给唐顺秀换上,又给她添置了新被子、蚊帐、鞋、袜等。生活上他们同锅舀食。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人竟荒唐地说肖安英赡养孤寡老人是捞取政治资本。一时间,肖安英被揪斗,唐顺秀被赶出肖家,搬进了一间茅屋,生活十分艰难。肖安英仍偷偷地前去照料。
浩劫刚结束,在党组织的支持下,肖安英又将唐顺秀接到了家里。为了照料好老人,肖安英省吃俭用,重新为唐顺秀缝制了棉衣棉裤;请来医生治好了她的病。唐顺秀爱吃鸡蛋,肖安英就养了10多只母鸡;每年唐顺秀的生日,肖安英要为她买上水果、衣服等生日礼品。
如今,唐顺秀已愉快地活到70多岁,身心仍很健康。30年来,肖安英为了一位孤寡老人的幸福,献出了自己无私的爱。
               四川华蓥市人民广播站 杨才能
 刘锦绣
    乡亲情
我县青乡乡刘家车道村从1983年开始规定: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的村民,每年发给60元生活补贴。村里还建起了敬老院,全村20位孤寡老人全部住进了崭新的瓦房,并安排专人伺候,使老人们过上了幸福安乐的晚年(见左图)。这些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的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全村120对育龄夫妇自愿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全村连续10年无计划外生育,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山东昌邑县委宣传部 徐先德 李茂堂
 刘敏生
    政府情
我今年75岁,天生驼背,17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为生活所迫,我开始拉洋车。
北京城解放后,政府把我送进了医院,免费为我治病,并给我添置了生活用品,对我实行救济。
1980年,我所在的北京宣武区陶然亭街道对我这样的孤寡老人实行“综合包户”服务。服务小组定时给我买煤、买粮、买菜。天冷了,他们给我做棉衣、棉被;夏天一到又送来单衣、单裤。我病了,居委会干部轮流给我做饭、煎药,送我看病。对我像亲人一样。
1986年,街道成立了敬老院,我成了首批入院的老人之一。在敬老院里,我们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吃的一周不重样,穿的四季不用愁,盖的是软缎被子。赶上谁过生日,敬老院还要为他炒几个菜,给他买来生日蛋糕,庆贺一番。由于身体原因,我没给国家作过任何贡献,全靠政府救济生活。可政府不嫌弃我,照样让我吃好穿好,这种事在旧社会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北京宣武区 丁振邦口述   北京化工二厂 吴岗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